能親仁 無限好
何元珍
回想起與《弟子規》的第一次結緣,那是在一家超市書店,當時我準備回老家給侄子挑選禮物,一眼相中了繪畫版的《弟子規》,覺得很有正氣,沒有遲疑就買下來了。其實當時自己還沒有接觸傳統文化,只是一種好的直覺。也許是這樣的緣分,沒過多久我就有緣聽到了蔡禮旭老師講解《弟子規》的視頻,我當時像是追劇一樣,持續聽完了整個課程。很喜歡聽蔡老師講課,感覺蔡老師的喜悅是發自內心的,蔡老師好像隨時都會露出笑容,甚至要笑出聲來,也許這就是法喜充滿吧。真的是被蔡老師的歡喜心和善良感動了,也就有了我後來與《弟子規》的深深緣分。
《弟子規》,無論是對我個人修身處事,還是對我教育孩子都起到了標杆性作用,這種體會在我近兩年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感受更為深刻。在聽一位老師講傳統文化課程的時候,老師說她把《弟子規》作為自己的家規。我當時沒有太在意這句話,但是後來纔發現自己的潛意識裡已經記下了這句話,並且這句話也潛移默化地成為了我教育孩子所秉持的依據。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自己閱歷的加深,我越來越體會到,《弟子規》不可小覷,可以說它句句都是寶,句句都經得起時間和生活的考驗。
從我自己的修身處事來說,我體會很深刻的一句話是“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最初讀誦《弟子規》的時候,自己也會朗朗而誦,但是沒有切身體會。直到臨到事情的時候,我纔真的感受到文字傳遞出來的道理是多麼可貴。
我是一名高校教學科研崗的教師,在科研上需要申請一定的基金以深入自己的研究。我平日對申請科研基金不是很看重,在我的骨子裡確乎有一些傲慢,覺得做研究應該要單純一點,不必要求富貴求名利。另外,自己也以清廉孤芳自賞,認為為了爭一份基金,弄得殫精竭慮這是很俗氣的,所以遲遲沒有意願動手寫申請書。後來我的領導和導師也由旁敲側擊到開門見山地提醒我要準備此事。我雖然內心清高,但是對於領導和導師,我還是很尊重的。我生平最怕違逆長輩,覺得那種內心的煎熬實在太難受了,所以只好開始著手準備。在規劃研究內容的時候,回想研究領域裡的一些學者的研究課題,覺得很多研究只是徒務虛名,為了寫文章而做研究,對實際生產,對社會民生,對未來的科學發展沒有太大用處。心裡想, 難道我也要這樣,為了申請基金而勉強自圓其說地找一個課題,然後幾年內不斷地做著推導公式,迎合科研潮流地寫著科研文章嗎?我很清楚地知道,即使不能晉陞,即使丟掉工作,我的內心也不願意這麼做。那麼我該如何是好?我怎樣找到有價值又有潛力的課題?這個問題一直縈繞著我。
記得那天,接孩子放學回到家中,我已有一些疲憊。我坐在椅子上,因為平時也不願意浪費時間,就順手拿起了一本《了凡四訓》,隨意翻開來看,說也巧,當時翻到的正好是講《謙德之效》。我隨著文字慢慢體會,其實這時候讀書是沒有功利之心的,只是想消除疲憊。沒想到這文字確是優雅,朗朗上口,自己竟然像是身臨其境了一般。當讀到一半的時候,一霎那間,感覺像是靈光乍現。我把書合於胸前,反觀自省,這不就是我現在的心態嗎?我看不起領域裡他人的研究,覺得他人的研究毫無意義可言,還自我欣賞覺得自己不染塵俗,這不就是不謙虛,沒有謙德嗎?心,浮於事,眼中都是對社會的不認同,不屑一顧,可是我自己又做得如何呢?我這樣子哪一點做到了謙虛,哪一點做到了閑邪存誠,哪一點又做到了敦倫儘分呢?這一篇文章像是循循善誘的善知識把我從我慢膨脹的睡夢中點醒了。我想,無論世態如何,我自己要做到清水自流,要做到敦倫務實,要做到勤耕不輟。回想自己讀過的著作,國內外的先輩們,有很多也是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的學者,他們的學者風範,他們治學的精神和態度足以作為我的榜樣,我有什麼資格摒棄所有的研究成果?何不安下心來,做一些真正有益於社會的研究呢,我何不沈澱下來,盡心盡力,做一朵安靜不染著美麗世間的清蓮呢? 幸好,能親近這樣的善書, 讓我迷途知返,返璞歸真。
記得有一次聽一位師父說:“我們父母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美德,我們仔細去觀察就會發現。”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心裡也是捫心自問,是嗎?雖然我認為我是孝順父母的,是感恩父母的,但是說敬佩父母,認為父母品德高尚,很懺愧我在聽這位師父的教導之前,還沒有這種認識。我以前一直認為我的母親小學沒有讀完,我的父親僅讀了初中,他們甚至一輩子都是生活在一寸土地上,沒有見過什麼大世面,沒有讀過什麼聖賢書,沒有什麼才藝,更不是什麼名家。從何談起他們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美德?
聽了師父的這句話,我也開始在生活中留心觀察和體會。有一天,我和孩子分享水果,當我品嘗食物的時候,我意識到我的形象不太雅觀,古語說“君子慎獨”,我立馬調整了自己就餐的禮儀。這時候我猛地想起來,從小到大,在我的印象裡,無論是父親或是母親,他們即使勞動回家再累再餓,也從來沒有說過,“好餓呀”,更不會有貪餮吃喝的樣子,從來沒有過,而且父母沒有吃零食的習慣。聽母親說,她們小時候生活是很苦的,吃飽飯是很困難的。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生活條件下長大的父母,她們對食物依然有著不改的敬畏和恭敬,淡定和從容,這是何等高雅。而想想我自己,雖然讀了很多書,可是在這個人性的基本問題上,我根本沒有做到格物致知,而父母卻輕輕鬆松做到,自自然然就是。他們不需要大道理,他們本色就已經具有,本色就不沾染這些。此時,我由衷地贊嘆父母,也由衷地感謝師父的那句有洞察力的話語,讓我醒過來,讓我多一點善良,也對父母有了真實的尊敬和仰慕。
有一次在單位的研究生面試中,我和其他三位老師一起擔任面試教師。其中有一位坐在我身邊的女老師,她在單位的業績並不突出,也不屬於那種衣著講究或者氣質不凡的師者類型,然而在面試中她的寬厚仁慈卻深深的令我羞愧和折服。當參加面試的學生被主考教授問得緊張而邏輯言辭混亂的時候,這位老師往往會以治愈式的柔和聲音提一些學生們能夠借以發揮的問題,使得尷尬的局面扭轉,使得學生由忐忑轉為輕鬆自信,從而如實發揮。而我也意識到在面試剛開始的階段我還因為一位學生答題跑題太多而笑出聲來,當下對比這位仁者老師,我是多麼殘忍,完全沒有體會學生的心境,以為自己是面試官就藐視學生連基礎問題都應對不上。我真實的發現原來自己深層的慈悲心是多麼不夠。我想在今後的面試中,我會像這位善解人意的老師一樣,身臨其境,在人危難之際默默提攜相助。身邊多一些這樣的仁者,多好。這種磁場是有感染力,有傳播力量的。
我們身邊的箴言佳語, 大德善知識,平凡的仁者都是我們的大善知識,對我們的心念,思想和行為起到了淨化和引導的作用,讓我們覺悟,讓我們生起正念。歷史長河中的朵朵浪花和英傑們也並沒有逝去,他們的事跡,他們的品格是穿越時空的,是可以直達心扉的。近兩年時間,在一些事情的進展中,我一直遭遇到外界的阻撓,我開始厭離這求不得的不完美世間,也對過去所做的努力感到茫茫然。
正當我心寒無助的時候,我從《但盡凡心》中讀到了古人的故事,古人的形象和事跡躍然紙上,仿佛就在我身邊,就在我眼前。《山窮水盡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一篇講了小沙彌興建普陀山佛頂山慧濟禪寺的故事。小沙彌在觀世音菩薩的聖像前,虔誠地發了興建道場的誓願。在無人相助的情形下, 一人獨自下山化緣。
文中寫道:“在鬧市,在市場門口,或是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地化緣。有的時候幾天也化不到一塊錢, 還要遭人白眼和冷嘲熱諷,有的時候好幾天才得到一些冷飯剩菜,更不要說吃飽了。不知不覺中,三年的時間過去了, 小沙彌仍然每天在大街小巷敲著木魚,挨家挨戶地化緣。在這三年裡,他嘗盡了人間的冷暖歲月,頭髮未剪, 衣服破舊,乍看之下, 很像一位又髒又窮的小乞丐。有一天,他傷心地走到河邊,看到潺潺的流水, 想起悠悠的歲月,想到三年的時間換來的是理想的破碎,於是悲從中來, 坐在河邊嚎啕大哭。哭過之後,他突然靈機一動, 看看被他敲了三年的木魚,早已是斑駁不堪了,不如把它放入河裡,求菩薩保佑,看木魚漂向何處,他就在那裡化緣。”最後由木魚的引導小沙彌遇到了他的大護法,最終善願得以圓滿完成。
這篇文章的附註也給我很大啟發,其言如下: “從這個故事我們體會到,要想真正完成一件事,其實並不是很容易!很多外在的困難往往會打擊我們的心志,妨礙我們最初的發心;因此, 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只要我們能正視現實,不退縮,不畏懼,就像故事中的小沙彌一般, 勇於開拓,發奮前進,那麼,前方將是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嶄新境界,最終必能如願以償”。
這個故事以及文後的評語,深深地鼓舞了我。娓娓敘述的文字,帶我進入了小沙彌的生活,我也同小沙彌一起經歷,一起流淚,又一起重燃希望,乃至到最後體會到有志者事竟成的歡喜。這個故事,也讓人深刻感受到,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可以利益千秋萬代的。我們對生活的態度,我們的行持,如果是充滿正氣,光明磊落,忍辱仁慈,堅忍不拔,心地清淨的,我們的生活會對外界產生力量,這種力量穿透時空。所以我們不要小看自己,不要懈怠自己的言行,我們會對身邊的人產生影響力,影響一個小區,影響一代人,幾代人,甚至成為歷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一顆小小的芥菜籽,它可以長成一棵參天大樹,供幾百人乘涼休息。“仁”的種子更是如此,它的利益非言辭筆墨能窮盡。以上擷取了幾項我在修身處事中對“能親仁,無限好”的體會,下面我從家庭教育的角度抒發我對這六字佳言的感受。
隨著孩子長大,孩子也逐漸有自己的想法,對於父母說的話,他會提出疑問,我必須要把道理講透徹,讓他心服口服,他纔會聽,纔會認真做。面對這種情形,我自己需要把《三字經》、《弟子規》,還有《小兒語》記得滾瓜爛熟,隨時準備與他的語言交鋒。比如,孩子有時候懈怠不願意讀書,他會說,“媽媽您為什麼老讓我讀書,天天讀呢?” 我回答說:“《三字經》是不是告訴我們,玉不琢,不成器。玉石如果不雕琢,可能是一塊不起眼的頑石,被人遺棄在荒漠裡。雕琢精美的玉器可以價值連城,大家都喜歡並且欣賞它。我們人也是一樣,我們身上有很多壞習氣,如果不讀書,就會忘記了正確的事情,而做壞事,品行上會沾染髒東西,如果不加以改正,越積越多,最後就會被人們遺棄。反過來,如果我們每天訓練自己,每天努力去掉身上的壞毛病,最後會看到完美的品性。讀書就是幫我們去掉壞毛病的好方法。所以我們要天天讀書,我們自己的品行纔會越來越好。”
孩子日常的行為習慣有時候出現偏差,比如他因為好奇,沒有經過我允許隨便拿我的物品。我會告訴他,“寶貝,你拿我的東西沒有跟我說一聲,沒有經過我同意啊。《弟子規》怎麼說的,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是不是這樣,下一次要先問問我好嗎?”說也奇怪,每次我拿出經典的時候,孩子就不會再不停地頂嘴,不會囂張跋扈,而是軟下來。這時他就點點頭,說:“好的,媽媽,我下次會改正的。”
有的時候,他和小朋友鬧矛盾了,他不能原諒別人。我會告訴他:“寶貝,《弟子規》不是說,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嗎?小朋友也還沒有完全懂事,我們忘記那些不愉快,原諒他好嗎?”像“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還有“寬轉彎,勿觸棱”,“讀看畢,還原處”,“有缺壞,就補之”,“執虛器,如執盈”等等,在生活場景中常常用到,遇到情景,立馬找《弟子規》上的語句,對號入座,孩子就不得不服了,也不用特別去想道理想理由來應對孩子現在的語言爆發期。我們家孩子屬於性子比較急的,我有的時候也會拿《小兒語》上的話跟他講道理,說得最多的是“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性躁心粗,一生不濟”,孩子聽了,也就慢慢收斂了,也避免了很多不切中要害的說辭。我感覺到,古人總結得太好了,我們拿現成的來用,又貼切,又方便。
另一方面,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孩子的老師也是孩子和我共同遇到的“仁者”。孩子在亞運村楊老師書法教室幼小銜接班跟隨周老師學習。周老師對古聖先賢的教育理念認識十分透徹,也有堅定的信仰。有一個周老師在教學中的小細節,令我百分欽佩,真的是深深烙在我的腦海中。那一次我家孩子上學遲到了幾分鍾,周老師溫和地安頓好孩子放下書包,帶他走進準備給至聖先師孔夫子行禮的隊列中,當時我記得周老師剛剛和我說了一句話,這時候,小司儀清脆的聲音響起來了:“請大家端身正意,向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行三鞠躬禮,一鞠躬”,這時候我看見周老師很自然地從與我和孩子的交接中出離出來,輕輕地沒有絲毫慌亂地深深地行鞠躬禮,那一禮在那一瞬間融整個身心入那虔誠禮敬的氛圍裡,時間好像在那一刻凝結了,教室裡寂靜無比,我感覺自己也都被從上至下洗禮了一遍。那時我在心裡默默地贊嘆,果然是老師啊,“敬”做到如此自然如此入境,真是攝受人心!
周老師也有很多好的教育方法都使得我深深受益,我覺得其中有一個教育方法很獨特而且我用起來效果很好,這個方法就是表演教育法。記得有一次,我向周老師敘述孩子因遭遇到小朋友不禮貌的對待之後,情緒波動很大,很長一段時間不能釋懷。周老師建議我和孩子一起重演他與小朋友所發生的事情,我和孩子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讓我做出正確的處理方法演示給孩子看,讓孩子體驗和學習。我試過了,有一定的效果。後來在其他事情上,我舉一反三,再次運用周老師教我的這個方法。比如孩子有一天在上學和放學的過程中,我都遇到了熟人,正當我和熟人交談之時,孩子因為不願意等待,一個人走得很遠,結果我只能中斷談話去追孩子。回家之後,我想到今天這種現象接連發生了三次,我得告訴孩子該怎麼做。我首先用語言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然後我又讓孩子和我一起表演。孩子在這個扮演角色的過程中,覺得很有趣味,也很快學會了正確的做法。
過了幾天,剛好又遇到一位同事,這時候我只關注到和同事打招呼,聊完事情後孩子也很有禮貌地說:“叔叔再見!”等到我們離開的時候,孩子迫不及待地拉著我的手,看著我說:“媽媽,您看我今天有沒有不等您,跑遠了呀?”我這纔意識到,哦,孩子今天一直都乖乖地站在我身邊,沒有跑開。我很開心地回答說:“寶貝,你表現好棒啊,我都沒有提醒你,你就能做到了,你好乖!媽媽要好好獎勵你。”這種表演教育法,我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多次用,效果很好。因為帶著表演的性質,孩子覺得有趣,我也不是講大道理,而是把它演出來,孩子很容易接受,學得也很快。這都得益於我和孩子遇到了好老師,遇到了傳承聖賢文化的仁者。
文章寫到這兒,意猶未盡,因為還有很多沒有說完。記得有時候讀佛經,佛陀在贊嘆的時候,會說到不可說不可說,不可思議,不能窮盡,或者用比喻,說我們能夠說出來的,能夠數出來的,猶如一毛塵沾海一滴,而沒有說出來沒有數出來的則如大海水。我猜想古人在寫“能親仁,無限好”的“無限”的時候,恐怕也有佛陀一般的體會,能親仁的好說不完道不盡。我們大家一起好好信奉,多多親近“仁”,多多發現“仁”,相信有一天我們也能像蔡禮旭老師一樣,歡喜溢聲色,法喜滿身心。祝福大家常遇“仁”,吉祥如意!
|
|
親子共學《弟子規》,不僅生活愉悅活潑,可謂浸潤在福慧中,同時也昇華了我們的生命質量! 文若能更簡練更好!
|
|
|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恭制
www.dfg.cn
前頁 / 後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