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找到路 不怕路遙遠
金蔓麗
到今年十月三日,我學習《弟子規》整整十年。最近這段時間,我翻看了這些年來的筆記,反省自己學到了什麼,有哪些問題,如何改進和提陞。
當初,我曾發願用數年時間把《弟子規》全部做到。可是,十年下來,發現自己沒有一條能做到圓滿。原來,能把《弟子規》真正落實好,既需要從細緻入微處下手,又需要有持恆的功夫。這不同於過去考試、追求學位,只要在一定的時間裡下苦功夫就可以達到目標。每個人積纍的習氣都很嚴重,要想改過遷善、真正按照《弟子規》的規範讓自己“脫胎換骨”,需要在複雜的現實中反復實踐。
『父母呼,應勿緩』,在平靜時我還能做到,遇到諸多事情交雜一起時,聽到父母的呼喚,不僅不會『應勿緩』,還可能氣急敗壞地發牢騷。『父母教,須敬聽』,當我自認為父母的教訓不合時宜、已經落伍時,要麼敷衍了事、『聽而未聽』,要麼直接反駁。勸家人吃素,我基本沒有『怡吾色,柔吾聲』,而是經常用要挾、威脅、任性的方式,完全把『勢服人,心不然』忘在腦後。
至於“謹”、“信”篇對言行舉止中細節的規範,我在某一段時間還可能堅持約束自己,但後來往往又因原諒自己再犯、懷疑動搖再犯、忘掉約束自己而再犯,或者遇到挫折沮喪退心再犯。有時候,自以為已經徹底改正了,但遇到境界還是不能提起正念。曾有一次,我夢到自己跟人相處,對方誤以為我很能幹,夢中的我就企圖掩飾自己的不足。“詐與妄,奚可焉”,追求名聞利養的心在夢中都時時浮起。夢境中的不善還可以在清醒後留意到,現實中隨意“流過”的惡念可能自己都無法察覺。
遇到朋友好心相勸、上司指出問題,或者小朋友因無知講出我的短處,我還能虛心接納或一笑了之。但是,如果對方是惡意、憤怒、帶著嘲諷等情緒批評我,或者對方措辭不當,或者反復指出我的問題,或者對方嚴重誤解讓我覺得委屈,或者對方當著他人面講出我的過失,我還是會“聞過怒”:反駁、爭辯、為自己解釋,或者急躁、不耐煩。
遇到一個我反感的人、地位與我懸殊的人、個性我極不喜歡的人,我會生起排斥心;見到鄰里中喜歡的人就打招呼,否則就假裝沒看見;接到不想聽的促銷電話,口氣就會不耐煩、對人不尊重;只對自己生活圈子裡的人(如學傳統文化者、同齡人)感興趣,對其他人常常“視而不見”……忘了“凡是人,皆須愛”。
學習了《了凡四訓》中的“謙德之效”,我也曾立志要修謙德。我常常會讀《了凡四訓》列舉的“謙光逼人”的例證,可是,當我遇到類似境界時,卻無法“表演”出謙德,常常是咄咄逼人、與人爭執且自以為是。
似乎聽懂了,歡喜接受了,境界現前了,規範全忘了,結果又錯了。怎樣纔能有效地落實《弟子規》?
我開始深入經典,不僅讀《弟子規》,也讀相應的儒釋道經典,以及師長們對經典的開解。“好學近乎知”,越是深入學習,我越發現自己的過惡此起彼伏,而且,自己每個“過”的背後,都反映出內心修養的欠缺。例如,有時候在尊長面前無顧忌地發表自己的“高見”或自我誇耀,忘了“對尊長,勿見能”,是因為內心深處有強烈的好勝心、名利心;自己經常“忙多錯”,背後是一顆浮躁、急功近利之心,實質上是貪心;有時發現自己的行為與《弟子規》不一致,還不願面對、不願承認,為自己的過惡找藉口,更不願向別人當面道歉,“倘掩飾,增一辜”,背後隱藏的是自己的虛榮心、傲慢心、愚癡心;聽到人質疑“善有善報”,有時會急躁地跟人爭執,忘記了“勢服人,心不然”,內心深處還是有瞋心、愚癡心;“見人善,即思齊”,可是,我見到別人善,往往還不服,覺得別人也沒什麼了不起,或者承認別人之善、也想學習,但目的不單純是提陞自己的品德,卻夾雜著想要超過他、戰勝他,這背後隱藏的是好勝心、嫉妒心、虛榮心。
我也曾下決心養成好的習慣,如言行舉止落實“緩”、“慢”、“整齊”、“端正”……可是,做到一次、幾次或者一段時間還可以,卻無法長期堅持做好。通過學習“多元德藝”,過去浮躁的心能安定一些了,跟自己比有些進步,可是,跟《弟子規》的標準比,還差得很多。“勿自暴,勿自棄”,既然自己通過學習,可以比過去進步一些,那麼,只要繼續堅持下去,就可以更上一層樓。
『學問深時意氣平』,經過這些學習和反省,方知自己真的『過惡蝟集』。因此,我的傲慢不平之氣消了很多,謙虛之心隱約生起了一點點。而且,經過這些年的努力,過惡『發作』的『頻率』和『幅度』在減低。過去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發現己過而自責時,內心都會很痛苦,有時要一、兩週不能釋懷,還會把過去纍積的怨恨『翻』出來『溫習』、『強化』。現在遇到類似的情形時,一般不感覺那麼痛苦,而且往往可以經過較短一些的時間就能提起正念,不為煩惱所糾纏。
當初遇到《弟子規》時,我覺得自己還不錯,跟周圍很多人比,很多人還不如我。不僅拿《弟子規》的標準檢查自己,還經常對照《弟子規》,看別人哪裡做得不夠。網上購物遇到質量問題、到公共部門辦事遇到管理有缺欠、聯係售後服務人員遭遇辦事不完善等等,我立即想起“過不規,道兩虧”,跟人起爭執。事後照著《弟子規》的條文反省,怎麼學了《弟子規》,心中的怨氣沒有減少、而且比過去更容易發火?
仔細想來,別人確有考慮不周、處理不當之處,不過,這樣的錯誤我自己也犯過,或者我的親人、朋友也犯過。出現這些過惡,歸根到底是因為無知,是因為我們沒有接受過聖賢教育。我學習了《弟子規》,纔認識到自己錯了,別人可能還沒有這樣的機會,我們應該包容他們,給他們醒悟、成長、改過的機會,並為之祈禱,願他們有緣接觸到正法教育、懺悔改過;也從中學到教訓,避免自己犯類似的過錯。
更多的時候,是因為自己的內心有分別執著,纔見到別人的“過惡”。例如,今年夏天,父親連續幾天夜裡說口渴、多次起來喝水,喝過水後要坐上一會兒纔躺下入睡。我幫父親倒水,陪父親坐著,然後安頓好父親纔回自己房間。這樣連續幾日,我感覺身體有點疲憊。有一天夜裡,父親多次起來喝水後,清晨四點鐘又幾次喊我起來“找襪子”,我因睡眠不足很煩躁,就沖父親發火,把“應勿緩”、“行勿懶”、“怡吾色,柔吾聲”、“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等等完全忘在腦後。後來想起,母親過去幫我帶孩子時曾經說過,孩子如果健康就不會“折騰”,否則一定是哪裡不舒服。父親夜裡多次起來,應該是身體不適,我怎麼還對一個身體不舒服的老人發脾氣?經過中醫調藥後,果然父親夜裡不再起來。回想起來,我真的很慚愧,明明是自己對父親關心不夠,還怪父親。學了十年《弟子規》,遇到境界還是習慣於責怪別人。
當我們習慣於責怪別人時,看到的都是別人的過錯;“將加人,先問己”,如果我們能站在對方的位置反觀自己,就會發現,別人沒有過,原來是自己習氣很重:有自以為是的習氣,纔會看到別人都是錯。因此,見人“過”時,真的需要常常“內省”!要忘掉別人之惡而生自慚之心,記住別人之善而生感恩心。
況且,我們與人爭執,其實真正傷害的是自己。記得我小時候,當父親嚴厲責怪我、而我又認為被冤枉時,我就會故意“穿反鞋”——當時,周圍的孩子還分不清鞋子的反正,我已能分得清,因此受到大人的贊揚。我以為與父親“對著幹”、偏不做大人贊揚的事情,可以懲罰到父親。現在回頭看,自己的橫逆傷害了誰?父親不會受到任何傷害,只是笑笑而已,自己的腳卻不舒服,真正受到懲罰的是自己!同樣道理,當我遇到不順自己意圖的情形時,如果用橫逆的方式企圖報復別人,反而會自食其果。
換一個角度看,那些“製造”不順境界的人和事,恰恰為我提供了歷練的機會,我應該歡喜接受挑戰。正如師長教誨:“感恩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煉了你的心態; 感恩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智慧; 感恩鞭打你的人,因為他激發了你的鬥志; 感恩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了你的獨立; 感恩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 感恩斥責你的人,因為他提醒了你的缺點。”
現在,試著換個角度看周圍的人,發現他們各有各的長處。“言語忍”、“步從容”、“聞譽恐”、“道人善”、“理服人”、“房室清”等等,《弟子規》中的很多條目,我周圍都有人落實得很好,他們就是我的榜樣。
剛接觸傳統文化時,自己的想法、做法常常會遭到質疑或引來異樣的目光,當然,也與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有偏頗、落實得不到位有關。我曾經感到孤獨,很遺憾周圍沒有同路人。
感謝《弟子規》!因為學習《弟子規》,我有幸遇到了理解、關懷、支持我卻不求任何回報的良師諍友:真誠地為我指點迷津,熱心地向我提出建議,毫不避諱地指出我的過失,毫不吝嗇地與我分享經驗教訓,在需要時,毫不猶豫地給我幫助;當我有一點點微小的進步時,由衷地為我高興。甚至,在我迷惘時、質疑時,給予包容與理解,並不厭其煩地與我溝通,幫我導入正確的求學之路。雖然相隔遙遠,雖然相交淡如水,卻讓我常常感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板。過去,我被家人、同學、同事公認為“天生”手腳不協調、動手能力差。聽到老師講“人有萬德萬能”、“人一能之己百之”,我終於鼓足勇氣學習做家務。
起初打掃房間,本來不太髒的房間,經過我幾個小時的處理後變得一團糟;我做出的飯菜更是色香味都很差。努力再努力,我也請教過一些人,讀過“掃除力”、看過網上烹飪視頻,雖然跟自己比有些進步,但仍然做得很差。於是,我開始認為自己“不是這塊料”,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先天”小腦不發達。“勿畏難,勿輕略”,我敢於挑戰自己的短板,也算不畏難了,怎麼還是做不好?是哪些細節疏忽了?
有一天,偶然發現公園廁所管理員的房間十分整潔。管理員是一個六十多歲的殘疾男子,都能把房間打掃得如此乾淨,做衛生難道真的是件很難的事嗎?
《但盡凡心》裡面講到柳公權受到一位殘疾人的啟示而發奮學習書法的故事。我遇到的困難,與殘疾人學書法所克服的困難相比,真是微不足道。原來,自己還是“畏難”了!
我開始反省自己,我對待家務,像過去對待學習、工作那樣認真過嗎?在學習、工作中,我會反復揣摩、向他人學習、研究總結經驗教訓;做家務時,我用過多少心?我發現自己做家務時,往往在很多細節上都習慣地“應付”一下:這裡可以不嚴格要求,那裡可以敷衍一下,省下時間去看書、聽老師講解;做事時眉毛鬍子一把抓,沒有按部就班,而且總想“抄近道兒”、結果卻“欲速則不達”。說明自己內心裡還是輕視家務。
於是,我每天回顧自己做事的細節,從細微之處總結自己乾得慢、乾得不徹底、出現疏漏、把握不好時間、火候的原因,修正自己的做事步驟和方法,並向專業人士請教,還經常重新翻看筆記、改進自己的行為。最重要的是,多做,反復做,天長日久地積纍,從生轉熟,慢慢地,我做家務的水平跟自己比已經有了明顯的進步,能讓家里人接受了。但是,讀到崔老師、常老師的分享,以及跟周圍很多人比,我還差得太多,甚至不能達到“及格”標準。我知道,自己還需要繼續磨練。
舉一反三。只要經常重複《弟子規》中所鼓勵的行為(語言、念頭),反復嘗試止住不正當的行為(語言、念頭),就會慢慢養成好習慣,改掉壞習慣。好習慣會發展成好性格、好品德,好品德就能改變命運!這個過程不是上刀山下火海,而是“鐵杵磨成針”,並不需要太高深的技巧,只要肯做,願意從細節做起;只要有恆心,不半途而廢;最關鍵是要對《弟子規》有信心、對師長的教誨有信心,人人皆可因落實《弟子規》而改變命運。
老師說,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不良習慣、習氣,因此,每個人都是修行人。《弟子規》是依“聖人訓”整理出的行為準則,可以引領我們恢複本善的性德。我們已經找到了這條修行之路,即使路途遙遠,只要堅持下去,“死而後已”、“世世常行菩薩道”,定會達到理想的境界。
|
|
照顧失能的母親何其艱辛,能如此細心晝夜不離床地照顧,孝女必有老天的眷顧!
|
|
|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恭制
www.dfg.cn
前頁 / 後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