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生活學堂 每周經典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生園地

 
前往北京誠敬仁首頁

 

 

 

 

 

謙和 幫助 鼓勵和教會他人
纔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禹泉水 北京誠敬仁

 

2022年的秋天來得比往年晚了一些,氣候,疫情,戰爭成了嘮家常的高頻詞彙,常有人感嘆無常,卻是該來的遲早會來,但我們的時間還是向前。

早該有的降溫在這個十一小長假隨著一場秋雨突然而至,清晨微微的寒意,讓我不自覺地加了些衣服

弟子規的徵文啟事很早就公佈了,我還遲遲沒有動筆,思緒需要那安安靜靜的一刻來整理,每天忙碌躁動的心,手機、媒體、碎片化的各種信息,就連寫字也在追著過關,讓心淡然停下來那麼一會兒,好像也變得不易

國慶期間,我在海淀校區,凌晨5點,天還沒有亮,幾盞路燈昏黃的暖光在力所能及的範圍裡驅散著夜的黑,一晚又一晚。此時的窗外就是一個字“靜”,我也習慣於此時靜靜地喝一會兒熱茶(同事常老師介紹的茶灸,非常感恩),於身體受益很多,同時冥想昨日與今日,偶爾放空,感覺很妙。

對面的二樓陽臺總會準時亮起了微弱的光,一道模糊的身影辨得出是一位老媽媽,每天都是這個點,忙碌一個多小時準備早餐,呵護一家老小清晨的胃,老人日復一日的辛勞,讓我的心想起遠方的父母,一樣一樣的付出。疫情的原因,我已經好久沒有回家了……

路燈,老人,與遠方的父母,他們可能並沒有讀《弟子規》,卻無時不在奉獻和踐行,最好地詮釋著一條條《弟子規》。諸如此時的一條“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思緒飄得有點遠,心卻出奇的靜了,回憶點點在時光軸上跳動,徵文就整理一下幾年來學習的思想和點點滴滴的改變吧。

第一次到小院上師資班,記得當時目的想追求一份祥和,如果問我現在找到了嗎?我還真的不知道。真的存在嗎?可能在境,在心吧?

入院的故事有曲折我更覺得有意義,所以也經常和他人提起來北京誠敬仁小院上師資班的經歷,那一年師資班是兩個月的,我和太太一起來的,太太是已多年從事傳統文化教育了,自然對楊老師深信不疑。而我從小接觸的體制教育,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一分為二看問題,而接觸到一些傳統文化課程後,常聽到一些批判性的言論,“當下如何如何不好,古代如何如何好的”。從歷史發展看問題,一刀切的看法,對此我還是很有芥蒂。所以我雖然和太太一起來學,但我只是實驗性地交了一個月的費用,心裡想的是聽一下,好我就繼續,不入心就撤了。

結果是,我聽了很受益,後來還常講給他人聽,就是楊老師開門課所講的快樂學習法,尤其提到《禮記·中庸》裡的這一段:

講到這裡時,可能是與我所接觸的辯證法有共情共通的思維,所以我感觸很大,影響也很多。

統文化裡,諸子百家,宗教文化,當時的我對有些部分還是有點排斥的。 但楊老師講了她從開始懷疑能與蟑螂溝通,到嘗試溝通有效,蟑螂離開的經歷,從而展開闡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博學,不是胡亂一口吞,一門深入也不是一根筋,而是一門深入,觸類旁通,多方查閱,通達、廣泛地學習,最終更好地吸收;審問,審慎地探問、深入地追問,最終答疑解惑;慎思,謹慎地思考、周密地思索,最終遴選消化;明辨,明晰地分辨、明確地判別,最終擇定結果;篤行,思想問題解決了,然後堅定地乾就對了。

我跟太太說這個老師好,沒有必須讓人信這個信那個,而是辯證探討最後看結果,“好”,這是高人。

於是乎,一週後我就續交了第二個月的費用,上滿了全部師資班課程,而且,雖經歷一些波折,還留在了小院工作,6年過去了,敲牆皮,刮大白,翻地種菜寫大字,至今我還在這裡寫著弟子規徵文。

記得那時學得開心了,也就不覺得累,晚上十一二點睡,早晨5點就起來學習永字八法(比隔壁幾個台灣老師還是差了一些,他們4點就起了)。

更重要的是,我認識到了擴大胸懷的重要性,有些知識我們認知不了的,可以不必馬上接受,但也不必馬上拒絕。你不瞭解怎麼有發言權?何談拒絕?所以先瞭解,學習然後再審問,慎思,明辨。不可否認,我到現在還對一些我不確定的認知抱有懷疑,但我不再排斥,在太太的介紹下,我也開始不同程度地接觸,閱讀各種書籍,《佛陀傳》,太太在聽佛經我也會聽;《論語別裁》(最近在讀第二遍,感觸還是很多),《老子他說》等各種書籍,讀得多了,越發感覺道理都是通的,不同文化用的詞兒不同,心也越來越敞亮。接觸了,學習了纔真正發現佛教、道教、儒家,其基本的都是教人做一個善良的人、正直的人。自己原來印象裡那些固有的民間對宗教的認識實在淺薄,磕頭拜佛求保佑,神通神話有沒有,自己的能力不到的情況下,實在沒必要去探究“高深莫測”到底存在與否,固執的不接近就更不該了,真的應了《弟子規》所講,“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三教雖殊,同歸於善,求同存異,我那時轉變了看法,對釋迦牟尼佛、老子、孔子我都當成偉大的前輩、先哲,都值得恭敬和學習。說法如萬千樹葉,哪有一樣的,不一樣的就不一樣吧,基本的理兒還是好好做人先。

《了凡四訓》我也去聽、去學,其中一位老師這樣講,有佛教信仰的,多念“准提咒”,無量無邊,利益眾生,那麼共產黨員念什麼,“為人民服務”啊,這句話有力量。當年解放軍小米加步槍能打下飛機大炮,靠什麼?靠的就是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有力量,為人民服務有力量。細想開來,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幸福,長遠來看不也可以理解為地球、環境、眾生和諧,人民、人類纔會幸福嗎?

我不是共產黨員,也沒有宗教信仰,但不能阻止我念有能量的話啊?於是我有事沒事就念叨念叨“為人民服務”,這個真的很厲害,常避免讓自己陷入思想狹隘的怪圈,尤其受屈時走入死胡同。

我受益的東西,“好為人師”也好,習慣分享也好,有機會我也總喜歡把我的這段經歷講給身邊的人。別人聽得好,我也開心。

可能是我的固執或是我的摳字眼,有人說學習要把自己放空纔能學進新東西。而我更喜歡說不要放空,而是說要時時把自有的大腦裡的東西收藏起來,騰出最大的空間,纔能去接觸更多的知識。

A同事想勸B同事讀《心經》,問我信不信佛教,能不能幫勸勸對方。我很坦白,說“還不到信的份上,不過我在向佛學習,我說可以,以我的方式。”

『善相勸,德皆建』,我很理解B同事對於絕對神話的抵觸,有時候民間的看法,或是圈子裡的一些過多的神通神話說勸,會適得其反。那我是這樣勸的,我把我的經歷分享給他,不信神,就把佛當成聖哲,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人,你可以不信,但聽聽他說什麼,就像同一位老人嘮嘮嗑,嘗試著接觸接觸總沒什麼,然後與自己的比較,審問,慎思,明辨,之後再來談取捨,就像楊老師溝通蟑螂的案例一樣,2018年種蘿蔔白菜時生蟲了,雖然我也曾嘗試與蟲蟲溝通不要吃菜,也曾留了一塊地,告訴他們去吃那塊,其他的就別吃了,路過時念叨,吃飯時祈請也念叨,結果蟲蟲還是成功佔領了我們種的全部,溝通大潰敗。但已不妨礙我對這種學習方法,思想上的深刻認知。那後來B同事到底有沒有接受,我沒有再去探究,種個豆豆就想看到開花,可能適得其反。不過後來聽說是有讀,至於程度隨緣吧。

好了回來,我的思想問題解決了,做出轉變還是有一些周折和痛點。現實畢竟受好多原因的影響,環境,家庭,自我曾經,取捨很難,所以第一次工作了三個月就離開了,待二次再入小院時,我這樣對自己說,選擇了就好好乾,好好學吧,3年一小看,5年一中看,10年一大看,能不能教書育人,得看自己有沒有幾把好刷子。

那學什麼呢,楊老師的課,大教室的牆都在不停地告訴我前進的方向就是這:“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讀再多書,總歸於生活,要有點實際的東西來體現、來踐行。人總要吃飯,不能只靠思想,所以得有“藝”傍身。楊老師常講,十八般武藝都要會,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弟子規》是做出來的,無形中示現給身邊的人,尤其是孩子,他們更需要身教加言傳。

一晃已滿5年了,回憶這幾年,還是挺慚愧的,學習只能說還是在向前向前,有中斷,有跑岔道(如陳老師《弟子規》徵文裡所寫看小說那樣,但我更甚,不僅看小說,還偶爾刷刷電視劇等),但好在每次都會回到路上來。有時也會給自己找個理由,“讀經固本,讀史明智”,我把好的小說或電視看成真實生活的矛盾昇華,去體味不同人生和人性,諸如《風箏》,講述一位中共特工從抗戰、內戰到解放一生的浮沈,捨棄了那麼多,而臨終前只是想看一次昇國旗。這真真讓我體會了《人民日報》為什麼能有如此點評——“唯有信仰牽繫,風箏方能高飛!”

下面那就選關於我的兩個藝的故事點滴來分享。

人是鐵,飯是鋼,不吃不喝餓得慌,就先從廚藝開始吧。

小時候,母親說,你愛吃餃子,你得學幹皮,包餃子,你想吃了,我給你弄餡兒,一起做,不然以後等我老了乾不動了,你就沒得吃了,從那我學會了幹皮和包餃子,這就是我最早的廚房手藝,也是記憶裡最深的。結婚前,母親說結了婚家裡活,不能光讓媳婦乾,你也要乾。結了婚,我不會做飯,炒菜,那我就負責刷碗洗鍋,收拾還有吃。

當然也有嘗試去做,那好像是結婚後唯一的一次嘗試了,當然是從最簡單的炒雞蛋開始,打雞蛋,油熱了,放雞蛋液,動作笨拙程度需要腦補不多說,但馬上問題來了,雞蛋成餅,需要翻面和弄碎,我是隨手拿了一把鏟子就伸到鍋裡,慌張中我鏟,“咦”,這麼沒力,我再按,還沒力,再一看,我拿的飯鏟,塑料的,早已與雞蛋和油化在了一起。糗大了,這鍋雞蛋和油浪費了。我的第一次廚房試手就這樣結束了,好久好久沒有再動過念頭做大廚,又老老實實回到洗菜洗碗的副手位。這裡我是徹底成了“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的反面教材,當然失敗乃成功之母,纔會有後來的小心翼翼。

後來暑期到瀋陽碧桂園校區去助教,那裡老師又要教學又要做飯,飯點樓上樓下確實比較忙。趙老師問我會做菜嗎,我說不會。2020年那裡有兩位老師,也沒說什麼。兩位老師輪流做飯,我除了看孩子外,負責買菜。2021年只有趙老師了,就更忙了,我呢,也比2020年多了不少事,負責孩子們的生活之外,晨練、買菜、配菜、主食,下午也跟著上課,真跟孩子們生活在一起,喜他們的喜,愁他們的愁,充實那也是真樂呵!現在偶爾還會翻翻過往的照片,挺有意思的。回憶容易跑題,呵,回過神來繼續說廚房,有一次飯點趙老師還有課,趙老師說,“禹老師您做做看吧。”我只能硬著頭皮說:“好啊。”不做不行啊,不光老師,還有其他孩子等著吃午飯呢!有時候人啊,真得逼一下,臨門都得被人踹一腳。

還是做那道記憶猶新的西紅柿炒雞蛋,簡單易上手。這次我做了完全準備,提前用手機百度了視頻,看了一遍又一遍,為了不手忙腳亂,提前把所需的西紅柿切好放到旁邊,雞蛋打好,攪拌好,調料、油、工具鏟子等都提前準備妥當,先炒雞蛋碎塊,出鍋,再炒西紅柿出汁,把雞蛋倒入,翻炒,一切都似乎完美進行,此時可能是火太大還是心理因素,總怕糊鍋,加點水吧,教材中是沒有的,這一加,搞到出鍋時成了西紅柿燉雞蛋。吃飯時和趙老師說起為什麼這麼多汁,小朋友聽到了,也在不停地笑。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治大國如烹小鮮,炒菜還是真如此,視頻教材看著簡單,自己不做不能體會到底會有什麼狀況發生,所謂火候、顏色,不做是永遠體會不到的,真功夫還得練。

這次不管味道如何,不好吃也不至於難吃,師生的午飯解決了,這對於我來講就是成功,孩子的笑很純真,他們也吃了不少,當然我也很開心。

後來趙老師忙不過來時,我又做了幾次,雖然做得還不是那麼好,趙老師和孩子們還是給了最大的包容、鼓勵和肯定,非常感恩。

後來從去年後半年到遠大路校區助教,早餐晚餐我也經常參與其中,這幾天的早餐就是我來做的。從一開始的緊張無序,準備好久,近兩個小時,到後來求經拜師(黃老師和劉老師的指點),終於理順頭緒,早晨一個小時搞定。先熬粥,後主食,然後是燒水、備菜,最後炒菜出鍋,粥好、飯好菜出鍋。備菜期間還可以同時放個動漫,聽個聲音。期間也總有失敗的時候,燒茄子裹澱粉,裹成了面泥,成了一坨,炒菜成了燉菜還糊了鍋等等,但讓我沒有放棄的,也是感受最大的,就是各位老師的鼓勵與包容,包容菜的賣相與味道,委婉的建議與光盤,主食不足時的謙讓與後動筷,都讓你感到歉意卻很開心地願意改善並繼續下去。

所謂“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發生到自己身上的事也總是體會最深刻,同時,對於自己來講,“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自己越放得下,越謙虛地接受,也更能得到大家的“鮮花與鑽石”。

第二要說的當然就是書法學習與教學了。

有人問陳老師書法學習的秘訣,陳老師總會說那就是一個字“練”,的確如此。方向方法對了,差的就是時間的壁壘。走到現在,碰到夏令營或是其他或有間斷,但總會回歸,我很慶幸,我堅持在學。打開回憶的匣子,體會最深的就是“共修”的力量。2017年剛到小院的時候,住在四棟,同室友是馬師傅和李秋基老師。談起練字,也經常會說到那時,真做到了“朝起早,夜眠遲”,和李老師兩人也談不上什麼約定,凌晨4點多就去811教室了,晚上也基本到位,都會到教室去寫字,相互看看,自然少不了互相比劃比劃。隔壁就是810教室,門是通的,那時候陳老師、黃老師、鄧老師下課總會到這邊看看,我們呢,也就抓緊時間來問,“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想想也非常感恩各位老師的課間休息的付出。

李老師雖然年齡不大,但屬實是年輕人裡少見的精進,他一天班級課堂沒進過,卻一直靠堅持堅持在努力著。我這個上過師資班的汗顏,所謂“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我也不能落下啊,就這樣一天天的過去,開始時教室裡的老師也不少,教室常被佔用搬來搬去,其他的老師陸續選擇了自己的小天地。除了教室被佔用的日子,不得不搬離,我們兩個的身影很少斷過,兩人聊起的時候,也總會懷念同在教室的日子,一起學習是一件美妙的事兒。

記憶裡最深的一段是2018年剛開始考級的日子,同樣是811教室,那時的教室寫字的老師數量可謂達到了巔峰盛況,陳老師每晚8點30以後會過去幫各位老師看字,我們每天都會早晨、中午、晚上各種抓緊寫,一張又一張,自己在那裡挑了又挑,然後等待著陳老師的過關開示,工作學習緊張而充實,那一個多月的進步很快,感覺得到的記憶,感恩陳老師的付出。

這句話我放在這裡來理解,親仁,在這樣一個學習的環境裡,“三人行,必有我師”,又能有這樣一位精進的老師一起學習,就像給自己上了個鬧鐘一樣,自己也得到位啊!就像學習太極拳結對子一樣,有一位好“對子”,互相激勵,互相勉勵,互相探討,無疑成為了堅持下來的很好的保障。

現在不能在一個教室學習了,也偶爾會在電話裡問下彼此的學習時間和進度,以此對比自己,落下了多少,自己功夫上差了多少,及時跟進。“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由此感嘆“慎獨”,一個人的堅持很了不起的同時,更加感恩身邊有這麼好的同事,老師及環境。

今年的上半年李老師去了廣西,我還是喜歡到教室去,不同的只是“對子”換成了石老師,每天早上兩人計劃不同,但也會互相提醒起床,晚上則一起到教室學習,到的時間有先有後,但總會去,不去也會互相打個招呼,算是請假。我幫他看看字,挑選了打卡,他幫我督促學習。自己堅持的同時,也看到了石老師的進步,大家學習都很愉快。

說到這裡書法學習進步很大的一個因,不能不提的就是教學相長。

2020年後半年冬天,我在亞運村校區助教幾個週末,後來2021年秋天開始又到遠大金源校區助教。剛開始教學的第一週,還是有點膽怯的,怕寫不好,畢竟自己平時寫字,也要多寫幾個纔過關,難的甚至要寫好幾個,最終自己寫的范字還是沒敢掛起來。第二周去之前,在小院把預計要寫的字先多練幾個,再去就不慌了,古人講“教人者先教自己”,果然如此,下次再去時,看到我寫出來的樣子,張均老師笑了,說“練過了?”我說“是的。”那種記憶真的很深,給學生寫范字的專注,讓人懷疑,我到底在教孩子,還是在教自己,可能自己受益更大吧!

不禁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張學習金字塔的圖,分享在下面

 

剛開始教學的時候,對一個孩子,無論教什麼筆畫,都恨不得使出全身的力量,自己腦瓜裡全部的東西都告訴他,告訴他這樣、那樣,結果是蒙蒙的孩子沒什麼變化,他還是他,只剩下乾著急的我。

後來其他老師告訴我,也不能老講,得讓他自己寫寫,感悟一下,都能聽一下就寫出來,那都是天才了。的確是這麼個道理,有理論了還得多實踐,我自己學那會兒不也這樣嗎?

同時我也開始仔細琢磨如何纔能教好孩子,讓他們很快地理解

我想起我學“鉤”的時候,學了很久,寫的姿勢都實在不雅,楊老師看到了都說:“這鉤寫得這麼苦嗎?”後來關老師又教了我幾次,還是不會,關老師說:“你寫吧,我看看。”就這樣他在旁邊看了好久,纔說“我知道了。”他只告訴了我一點就是筆跟發力點,和眼睛注意看筆鋒。我很快就學會了,我鬆了口氣,他也很滿意,這個環節我記得很清楚。

此時回憶起來,體會更深了,幫助他人,不僅要把自己的告訴學生,更要體會和觀察學生到底需要什麼,每個人千差萬別,問題自然也不一樣。如果只是一味的像我開始那樣灌輸,和填鴨教學又有何區別呢?

也只有如此不停觀察和琢磨,還有不同學生提出來你想都沒想過的問題,倒逼自己做得更好,鑽得更透,因材施教,纔會讓不同的孩子都學會,同時自己也研究得更透徹。

不同的孩子品性也不同,有的比較頑皮好動,有的比較內向執著。

剛去遠大的時候有個孩子我給她看字,那是第一次,我覺得她寫得不錯,對她比較嚴,寫了一遍又一遍,我也沒去注意發現她的反應,但最後她竟然哭了,我突然知道我錯了,孩子的自信心都崩了,怎麼能寫好呢?後來的日子裡,對她越鼓勵她也越有勁,有些字還真的是要看她心情,有時差不多就過了,她反而進步更快。

助教的另外一個感受就是“纔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我到遠大,一來也是不熟,二來自己的水平當然離常老師差得很遠,孩子們不會找自己看字,甚至於有一次自己站到了一個孩子的旁邊,準備張口,卻發現她拿了字走去找常老師了,我也是醉了。

有一次我當司機去亞運村,請教鄧老師,他也說無論怎麼教,還得要自己過硬,拿得出真本事。

以後的日子裡,我都不僅去自己練字,還會去琢磨怎麼告訴別人,翻看老師的視頻,放慢了看,一幀一幀地拉動看細節上的變化,去想如何表達。我有一次發現了右側點視頻上第一次頓筆後,向右下拉一點一個細微動作,我去問其他老師的時候,說沒有,但真正拍下來,去慢動作仔細觀看時卻是的確有的,只是書寫的老師寫得熟了,本身也沒去注意過自己的細節。後來我嘗試加上這個細節,的確立馬解決了一個後面缺口的難點,教學中也應用進去,收到良好效果。

遠大路的王老師常講:教會別人智慧,就是自己種下了智慧,也會收穫更多智慧。

在這個過程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教人利己,有時自己寫字寫了很多張過關了,但時間久了還是會忘,但給學員示範過一次,兩次,三次以後就會深刻得很。

遠大路大班的學員多是大孩子,大字和小字結合著寫的,我小字《多寶塔碑》還沒怎麼練,自然也幫不上什麼,去年春節期間本來想和老師學習小字,但楊老師說:“禹老師,你還是要先寫大字吧。”我有點鬱悶,但之後還是寫了大字,小字就停下了,但老師後來又說,要練練落款,每天寫完字後,硯臺裡加點水,劃拉劃拉,順便惜福硯臺和筆上的墨,大字要學會粗細變化,背上發力。

話不多,我還是記住了,開始沒啥感覺,什麼是背上發力,粗細變化不就是寫細點嗎?後來慢慢地全身動起來有一點感受,筆尖紮下去的那一刻的力,含住了,而身體這個動不是真的動,是背上的力在那一瞬帶動了胳膊,帶動了手和筆,還不能僵硬,要放鬆還真的是不容易的事,現在的線條還不穩定,有時候紮實,有時候會飄移,不過對我來講也是重大發現,剩下的就是要練了!

上次楊老師去遠大突然問起我寫小字的狀況,說要練下小字。我開始琢磨大字與小字的過渡到底有什麼關係。大字是基礎,但在小字的書寫裡扮演了一個什麼角色。近一年多的時間裡沒有去接觸小字,再次拿起時突然發現之前不能動的胳膊,能動起來了,這是個什麼狀況。

是坐姿,收腹背直眼向前,同樣的筆尖紮入,手指放鬆,背上帶動,同大字一樣的用力,原來胳膊動起來這麼容易。那一刻纔發現大字的練習妙,放鬆與發力。當我恢復彎腰低頭,趴在桌子上的時候,越專注地盯著長橫,反而越動不起來,這一刻我明白就是這樣了。

學東西要用心,更要去不停地實踐和體悟,正是“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有些東西還真不是聽老師講講就會的,但老師的一句話,卻是我們開悟的點睛之語。當我們學得困惑緊張的時候,不妨“劃拉劃拉”,妙處不少。

近期在遠大有些孩子學小字,學行書,剛開始有的是練控筆,寫直線、畫蚊香胳膊都動不起來,有的是寫直線能動得挺好,但一寫筆畫、寫字就動不起來。

以前我是不知為何的,現在我則明白,太專注、著眼於一點,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於是也鼓勵他們劃拉劃拉再寫,甚至於不要管他寫的長短好壞,很快你會發現他的線條溜直有力,你指給他看,他就明白了。有時很快就好了,但有時很快又沒了那種感覺,找到了問題,就多鼓勵,多提醒,熟練就好了。

在這種與學員的溝通交流中,慢慢的孩子們也開始和我交流,聽我分析,我的信心也慢慢的提起來。一句話,打鐵還需自身硬。自己想讓別人對你有信心,首先得自己對自己有信心,這個前提就是加強努力,博學多問,先讓自己的實力提陞起來,無二法。

洋洋灑灑寫了這麼多,回頭自己又看了一遍,快樂學習、廚藝還是書法、教學,都發現從頭到尾離不開身邊的人分享給自己,自己學習並分享和交流,又利益他人的同時,去多一點體會《弟子規》所講“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每一件事都只讓我更快樂,還正是成就別人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

最後,分享佛法裡的菩薩的四攝法來結束這篇徵文

人與人不只財富佈施,也要精神佈施、智慧佈施;語言要充滿愛心、耐心、包容和鼓勵;利於他人的事情,不分大小,都要積極去做,身體力行;敬業,樂群,學會與身邊的親人、同事、學員共同努力,共同提高。

眾生而為樹根,菩薩而為華果,利益眾生就是讓樹根長得好,樹根長得好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我們的工作,學習與教學正也如此。

快樂本源如此!

 

 

 

內容豐富,把《弟子規》在生活中發揮的淋漓盡致!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恭制

www.dfg.cn

前頁 / 後頁

-----------------------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