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弟子规》
亲子互动学习心得
感恩杨老师在(《学用弟子规》直播课)上节课中讲授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两句经文如何真正落实孝的方法,使我发觉了不少的错误观点及做法。今天我们将继续跟随老师学习孝文化。
上课伊始,老师便讲:“《弟子规》一定要应用在生活中,它没有高深的理论,而是让我们明白:《弟子规》生活教育是我们一生为人处事必不可少的准则与规范。只有落实《弟子规》,才能改善自身气质,提升人文素养,这是增进我们修身静定的功夫。”
这一段实在太好了!十分细致入微地讲明我们内心力行《弟子规》的困惑。那么,究竟该从何处入手呢?古人云:「上所施,下所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攸关孩子一生的命运。故家庭教育便是关键点。
我小时候有一段痛苦的学习经历,我不想做什么父母偏让做什么,而且非做不可。比如说读经,我一读经典头就疼,不想读经。可是,在一次读诵小学语文课本时发现:背诵经典有好多益处,一使我的记忆力增强;二来声音变得好听了。当接受了厌烦读经的考验,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后,慢慢地,我反而越来越喜欢上了读经。这是学生自身破解厌烦读经之法,仅供大家参考。
老师在如何教育子女的方法上讲到:“如何引导孩子自主学习,不去强制要求他:‘你必须给我做好!否则……,哼!你自己看着办!!!’”怎样让孩子摇头晃脑地沉浸在读经的快乐之中?这里,老师教给我们方法:如果我们教授的对象是学龄前的孩子,读经时间不宜超出半小时。须知学习不在一日之功,旨在培养、训练孩童的静定功夫。
杨老师举例:“我通常授课,上课方式是很活泼的,充满着无限挑战;每一位小朋友都是小老师,都有上台主持的机会,锻炼、提升自己。孩童从中学到了勇敢,勇于面对自我的精神,处处充满着学习的快乐。”老师不倡导反复读经的教育模式。读的孩子口干舌燥,内心烦躁,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厌烦读经,这样反而起不到读经定心的作用。而杨老师教授读经这半小时之内,学生一定是保持精神专注、坐姿端正的快乐学习状态。
教导孩子最好能开启他的自觉性与悟性。老师还是以读经为例:老师以前教导学生读经,课程是一周一节,那么就会有一定量的作业。比如说《论语》,一周之内要背完一个篇章,约500~800字,并且每天读诵15遍,要有空就读,早晨洗漱后、中午午休前、晚上吃完饭,皆可以挤出时间来读。在读诵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口齿清晰,口诵、耳听、眼看,亦或读出抑扬顿挫之感;大胆的读,声音洪亮。这样读经久了,会越读越有味道,自得其乐,陶醉其中。慢慢地,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行为举止优雅端庄,通过自身的气质转变,人际关系也由此提升。培养孩子悟性,启发他的智慧,让自己有思想、有智慧地明辨事物。
班级同学来自于不同省份,生活习性有很大的差别,同学之间要学会互相包容,相互理解,互相帮助,为对方播种快乐。只有自己悟到的真理才不易忘记,是实实在在的。故而自觉性是培养我们积极向上的态度,悟性是启发我们智慧及容忍的雅量。而这些,皆在修身克己功夫!
《颜氏家训》当中,“眼学”很重要,学习只看不言语,不懂的地方多看几遍,自己体会, 自己去悟。在观看当中,练就了宁静沉定的功夫,建立起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久而久之,练就了大局观。当一件事摆在眼前,当即脑海中便已分析出解决之道,一看便会,做事超易上手。所以“眼学”很重要,至关重要!
教育孩子要关注几点:孩子的发育、健康、智力、理解能力、个性及脾气,为人父母者要有一定的认知与了解:
当孩子没有满三足岁,或在学龄前,一定要替他保护好身体,不要有损害,不使其“破相”。这一点,我很感激母亲,小时候因个性孤僻易走极端,经常做出让父母意想不到的事情。例如,自己走路经常摔倒,破皮流血时有发生,但母亲都会为我精细处理好,不留一丝伤疤。
在孩子发育阶段,要重视他的独立自强感。有件事,我记得很清楚,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在一起玩耍,亲密无间,就连洗澡都在一块儿。大冬天洗澡是很接受挑战的一件事,每次进澡堂,哥哥都会叫:“好冷啊!”而我一声不吭,故而经常受大人们的夸赞,“东东可真坚强!”小时候因钙质不足,经常跌倒受伤,这造成了大家心目中对我的看法,有时想不通就陷进自卑的泥潭里,往往要缓解十天半个月,直到淡忘此事,才能走出执着的困境中。每人个的资质不同,但只要不断培养坚强、独立的能力,相信一定可以克服先天的不足。
父母严格的教育是必要的,「慎于始」尤为重要!严格教育不一定要大声,但要切入关键点,并扮有严肃表情,见成效就收。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內,适宜地要求,淡出他自由成长的空间。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严格要求之,凡事从小事做起。当孩子在做环境卫生、内务整理时,一定是以高标准、严要求来指导他,从小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很关键。
「衣冠正而心性敛」, 正衣端容也是一种摄受教育。千万不能让孩子养成邋遢的坏习惯;更不能让他有“我染发就是酷”,“穿开衫装就是帅”,“我这样做是紧跟时代潮流,您那一套过时了”的错误观念。一切皆要「慎于始」,老师提到的这一点虽然细微,但对我们一生的影响意义深远。
家庭里,为人父母者,若要树立孩子心目中“父是天”、“母是地”的伟大形象,那么,一切都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例如:出卧室就要换掉睡衣,必着正装出现在孩子面前。作为一名老师,也要衣冠端正,树立学生心目中“好老师”的形象。老师举台湾作家岭月为例:岭女士因职业是一名作家,没有固定工作场所,故常在家里表文着书。即便是在家里,岭女士也没有纵容自己,而是正装打扮工作。所以,正衣端容很重要,一来正己,唯有己身正气足,方能散发正能量;二来建立好的氛围与正的磁场,守礼守节至关重要。
最后还要观察、审视:自己的教育起到效果了吗?“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过程,不能因求好心切、人云亦云就随便否定他。“人家那么好,你为什么不行!”所以,身为家长内心一定要树立一个思想观念:子女尽心尽力了,内心没有挂碍就是最好的。
「父母教,须敬听」再扩展一步来讲,就是教育子女的态度、要领与方法,我们为人父母、老师者的一定要懂,并要学会灵活运用。在这里,老师举出一些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例子,比如:“啊!恐怖爸爸来了!快跑……”在这孩子心目中,爸爸如同魔鬼,教育如果出现此现象,必然是不可取的。当然,如果是幽默的教育方式可另做参考;在教导孩子识字识数上,一定要以形象教育引导子女:一手拿出“1”的识数卡片,另一只手拿出一根筷子,跟孩子讲:“‘1’就是这样笔直。”增强孩子对数字的意识感。凡事先不讲道理,让其自悟,在做事中积累经验,收获必然是自己的。
夫妻间万不可因教育孩子而产生矛盾,得不偿失!切勿固执己见地而去否认对方:“不要听你爸的!听你妈来讲!”“你妈说的不对,爸讲给你听”。轰!家庭大战由此爆发。
“叫你专注一点!”当孩子生活能力不足,理解能力不强,父母又求好心切时,身为老师者应该怎么去做?老师教给我们方法:“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涂鸦、练书法、绘画皆可锻炼幼儿臂膀、手指的力量,手通五脏,动手能力强了,身体机能肯定不会差,自然身体健康,生活能力渐强。同时习练书法、绘画皆能开发孩子本有的静定能力,因定开慧,自然也能帮助孩子提升理解能力”,所以教育方法很重要。
如今,我们每晚都写学习心得,不断地训练思考能力及总结能力。在学书法时,一开始觉得好轻松啊!可是越写越发现“诶,怎么自己写的总是和老师写的差一点?”深入学习后才发现书法的博大精深,真是一丝一毫都混不得!老师讲:“东混西混,一切没份”,果真如此!
在教学过程中,如遇到学生有反应慢,听不懂的,为师者的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指导,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以此类推;这也是训练为师者的定功与忍功。而做父母的也要了解,孩子的资质是天生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相应的过程来提升。做家务活时一定要带动孩子积极参与。作为子女的我们,如看到妈妈在做家务时一定要凑上前去,说:“妈妈,像这样扫地拖地的任务,全包在我身上,您快去休息吧!”如果妈妈在厨房做饭,我们做子女的也应在旁打下手,辅助妈妈盛饭端饭,或者是请爷爷奶奶出来吃饭。如孩子因不小心打翻了饭碗,身为父母也不要苛责孩子,不能将孩子爱劳动的信心打掉。要鼓励孩子:“没关系!再来一次!”“爸爸相信你一定会做好的。加油!”在这做事当中,一定要注意安全,万不可轻忽大意!
「父母责,须顺承」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当父母责备我们时,做子女的一定顺承亲意,不违抗父母的旨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犯错在所难免,如何不多次重犯是关键。颜回夫子不迁怒、不二过的谨慎态度,我们应该学会。所以,在平时就要多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可放纵自己。
小时候,在母亲的监督下,被保护的很好,但是抗挫折的能力不行。有件事,到现在还记忆犹新:第一次离开父母身边去外地上学是十二岁,那时的我是一个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小孩。不会自己洗衣服,没有起居的概念。回想在家时,天天睡到自然醒,突然没了妈妈在身边,常常是忧心忡忡、整日郁郁寡欢。一日,我在午休时有同学过来叫我:“你爸妈来看你啦!”可当我走出校门,只有匆匆忙碌的人影,并不见爸妈来过的踪迹。我茫然地回到教室,内心怅然若失日益增加。最终,还是没能转化这股忧郁的力量;精神、体力的耗损,加上思乡的怀念,种种忧虑纠结在一起,生了场大病。现在学习了杨老师生活版活用《弟子规》的课程,觉醒了自己以前错误的生活方式,一味地靠父母是不行的,他日走向社会还是要靠自己的奋斗、拼搏。
在学习了家规、家训,明白了家风、家道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坚信,老祖先遗留下来的智慧宝藏,将会成为我们日后收益一生的无尽财富,它就如同一座无形智慧宝库滋养着后世子孙千秋万代。
雏鹰,总要有飞上蓝天的那一刻;婴儿,总要有脱离母亲怀抱的那一天。故乡的游子啊!要为梦想的征途远航!
相关链接: 杨老师网络直播课—— 学用弟子规 幸福要亲自行动
感恩武同学分享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 恭制
www.dfg.cn
前页/后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