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意)(形聲)字
小篆茶:為荼字重文,从艸、余聲,本義作「苦菜」解,(見說文許箸)見荼字下;惟徐鉉氏以為「此即今之茶字」;郝懿行氏謂「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陸羽著茶經,始減一畫作茶」;顧炎武氏謂「荼荈之荼與荼苦之荼本是一字,古時未分麻韻,亦只讀為徒;東漢以下,乃音宅加反,而加字音居何反,猶在歌、戈韻,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減一畫為茶字,唐岱岳觀王圓題名碑,兩見荼字,皆从艸以余,可見唐時字體尚未變;爾雅『槚、苦荼』;廣韻九麻中有荼字又有茶字,注曰俗是也」;是荼茶古為一字,始而一字二讀二義,繼而歧為二字,形音義全異。隸書茶:从木,从芲(花)省,(省芲下匕)木之花葉可供沖汁作飲料者為茶,其本義作「茗」解,(見集韻)卽茶荈之茶,俗稱茶葉。
【音】詫 平聲 cha
【義】:
『名』
1. 茶樹(Thea sinensis)曰茶;山茶科,常綠灌木,高五六尺,葉長橢圓
形,有鋸齒;秋末,葉間開五瓣白花;果實圓扁,三角形,成熟則裂
開,散出種子。春季采其嫩葉,制作飲料,卽茶葉;種子可榨油,其材
堅密,可供雕刻之用,我國江南各省多產之。例 ①「拔茶而植桑。」
(宋史·張詠傳)②「灉湖茶今人不甚種。」(陸游·岳陽風土記)
2. 茶葉曰茶。例:紅茶、綠茶、雨前茶、龍井茶;又:①「貞元(唐德宗
年號)以後,歲進顧紫筍茶,役工三萬余人,累月方畢。」(元和志)
②「茶少湯多則云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山。」(茶錄)
3. 茶汁曰茶。例:端茶、飲茶;又:①「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廬仝七盌
茶。」(蘇軾·一日飲釅茶七盞,書勤師壁詩)②「甘寢每憎茶
作祟,清狂直以酒為仙。」(陸游·題齋壁詩)③「寒夜客來茶當酒,竹
罏湯沸火初紅。」(杜小山·寒夜詩)
4. 烹茶飲茶之事曰茶。例 ①「陸(羽)君善於茶,天下所知。」(苕溪漁
隱叢話)②「春晴閑過野人家,邂逅詩人共晚茶。」(陸游·觀梅至花
涇高端叔解元見尋詩)
5. 草木之葉烹以供飲者皆曰茶。例「一盞菖蒲茶,數個沙糖粽。」(五燈
會元)
6. 唐時美稱小女曰茶。例「『牙牙嬌語總堪夸,學念新詩似小茶』;注:
『唐人以茶為小女美稱。』」(元好問·德華小女五齡能誦全詩數首以
此詩為贈詩)
7. 姓,齊太公後有茶氏,漢有茶悟;一說茶荼古一姓,殷人之後,漢代始
歧為二;又宋代齊國亦有茶姓。
『動』
1. 飲茶。例 ①「遂邀真君與二弟子至家下告茶,茶畢,史老問真君姓
名。」(警世通言·卅九卷)②「他也不茶不煙,一言不發,獃獃的只
向對面安公子這間客房瞅著。」(兒女英雄傳·四囘)
『形』
1. 制茶用的。例:茶磑、茶磨;又:「日午夢覺無余聲,山童隔竹敲茶
臼。」(柳宗元?夏晝詩)
2. 茶用的。例:茶灶、茶罏;又:①「別有一條投澗水,竹筒斜引入茶
鐺。」(馬戴·廬山詩)②「日取供茶鼎,時來擲釣竿。」(陸游·方
池詩)
3. 飲茶用的。例:茶杯、茶壺;又:「我亦翛然五湖客,不妨相與試茶
甌。」 (陸游·閑游所至留得長句詩)
4. 茶汁的。例「甌香茶色嫩,窗冷竹聲乾。」(岑參·暮秋會嚴京兆後廳
竹齋詩)
5. 種植茶的。例:茶圃;又:①「架巖結茅宇,斲壁開茶園。」(白居
易·香爐峯下新置草堂詠懷題石詩)②「史記:『炎帝葬於茶山之野』;
茶山即云陽山,以陵谷間多生茶茗,故名也。」(讀史方輿記要?茶
陵縣)
6. 賣茶的。例 ①「大茶坊張掛名人書畫,……所以消遣久坐也。」(古杭
夢游錄)②「艤舟楊柳下,一笑上茶樓。」(戴復古·臨江小泊詩)
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此處提到的「荼」即是「茶」的古稱。翻開中華民族久遠的歷史,總有樸素清雅的茶香隱隱浮動。而細看「茶」字,「人在草木間」,正暗合了中華民族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
追溯茶的起源,論述很多,莫衷一是。而在中國遠古文化發展史中,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無不與神農氏有關。傳說神農有一次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適有幾片葉子飄進了鍋里,隨後煮過葉子的水,顏色微微變黃,神農喝了以後,感覺神清氣爽,憑藉多年嘗百草的豐富經驗,判定這些樹葉是生津止渴、提神醒腦的良藥。於是世間就有了茶,這是關於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茶經》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周公」。中華民族飲茶、敬茶的傳統禮俗由來已久。自古「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占其一。大街小巷處,常可看到人們圍坐於一壺清茶旁,或談古論今、言南道北,或奕棋講書、吟詩作賦,洋洋灑灑,蔚為大觀。端的是「品茗悟道閑中趣,談古論今座上賓」。無窮的樂趣在淡淡茶香中徐徐展開,以茶代酒,更少了一分對身心的刺激,多了一分恬靜的茶趣。
而在生活中,一杯清茶堪稱摯友。晨起溫上一壺茶,可清神醒腦;下午喝上一杯茶,可紓解工作壓力。回到家中,為父母為親人為伴侶奉上一杯清茶。朋友來了,以茶會友,都是幸福洋溢的事。無論茶葉是多麼廉價或者價值連城,都載滿一杯濃濃的人情,也承載了華夏民族歷久彌新的茶文化。
中國人深諳茶妙,《神農?食經》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茶之所以成為很多人不能割舍的情懷,緣於茶所本有的豐富內在。喝茶能頤養天和,在品茗的清趣中,滌除心垢,回歸本性,得天地清和之氣為己所用。細細品茶,苦澀中泛出的隱隱甘甜,令人唇齒留香,回味無窮。這恰似我們人生的一個精神縮影,甘苦參半的生活亦復如是。唐代詩僧兼茶道大師皎然有詩云:「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詩中暗藏玄機,怕是只有以茶沐心、寧靜淡泊的茶人才能深解其趣了。
隨著茶漸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伴侶,飲茶的境界也進一步升華,進而形成了茶文化。而在中國也只有茶這種植物,與高深莫測的「道」連在了一起,周身彌漫著平和虛靜的道氣。「茶道」這一詞最初見於唐代《封氏聞見記》:「……茶道大興。王公朝士無不飲者。」而「茶道」的創始者,正是《茶經》著書之人——陸羽,後人尊稱其為茶圣。與此同時茶道也傳到了日本,舉國上下盛行飲茶之風,并在修行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中,茶道進一步提純為一門「和、敬、清、寂」的禪門藝術,禪茶一味,道在茶中行。
茶樹生於靈山,得雨露日月光華滋養,清和之氣代代相傳,譽為塵外仙芽。而一枚茶葉采摘下來,需經過揉捻、烘焙、緊壓等諸多工藝處理後,方能成為可供人們沖泡的茶葉。於此意義來看,茶的生命無異於經歷一場鳳凰涅盤,在淡淡清香中重獲新生。
上品茶葉味醇韻雅,然必生於艱難之境。《茶經》載錄:「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一個人品茗久了,自然能品出茶中豐富的況味,從茶葉質地到沏茶溫度、水質,到浸泡時間,都攸關泡出的茶香味。一般而言,若以溫水來沏茶,茶葉只是僵硬地浮在水上,聞不到它散逸的清香。而用沸水沖沏的茶,在一次又一次的沖沏下,茶葉不停翻滾沉浮,不斷舒展,終於如云霞般綻放,溢出那或如春雨般清潤,或如夏日般的奔放,或如秋風般醇厚,或如冬雪般沁人的陣陣幽香。四時之茶韻,永遠令人回味無窮!
這正如同我們的人生,不經風雨磨礪的生活,就像溫水沏的茶,只是一味地懸浮在生活表面,永遠無法領略到生活的真味。而那些飽經滄桑、在苦樂年華中翻滾沉浮,卻始終努力綻放自我的人,就像被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釅茶,終將散發出生命的脈脈清香。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人生苦短,百味雜陳。思慮之時,煩憂之處,不妨沏上一壺清茶,讓幽幽清茗滌凈周身勞頓,在以茶香為生命底色的人生羈旅中,尋獲一份回歸大自然的樸素心懷。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上一頁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