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處世之道

 

 

 
 

心     碑

——記一位鄉村老教師

1953年,懷著報效祖國的滿腔熱忱,十七歲的李振華背起行囊,告別了親愛的父親母親,告別了難忘的大學生活,告別了青梅竹馬的女友,告別了南京城的繁華,只身一人,步行百里,來到了大山深處的貧困縣——山東沂源縣朝旺村,支援老革命根據地的教育事業。從此以後,整整五十二年,他把自己的一切精力,都奉獻給了這片土地,奉獻給了沂源的父老鄉親們。

剛到朝旺村的時候,村里的學校坐落在半山腰,是一座年久失修的破廟。黑洞洞的教室里沒有一張課桌,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石頭。大石頭當桌子,小石頭做板凳,學生就是這樣上課的。38名學生,年齡從一年級到五年級都有,最大的學生是三個孩子的媽媽。面對著一雙雙迷惘求知的眼睛,李振華開始了他的執教生涯。

回憶起當年,生活條件的艱苦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校里沒有宿舍,教室後邊的一張木床,一個黃泥爐就是他的家;飲食不習慣,吃慣大米的他難以咽下地瓜和糠做成的煎餅;語言不通,老鄉們聽不懂他的南方話,他也聽不懂沂蒙的方言。最害怕的是到了夜里,一陣陣的狼嚎聲傳來,躺在漆黑一片的破廟里,李振華更是被凍得瑟瑟發抖,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他想父母,想家。有時,在夢中,他仿佛見到了媽媽,醒來卻只有孤零零的他,而淚水已濕透了枕巾。

但是這里的鄉親淳樸善良,這里的孩子天真無邪,他們最需要的是文化教育,十七歲的振華,選擇了留下,把自己的生命和學生緊緊地融在了一起。他費力地嚼著硬煎餅,終於學會了「吃飯」;他利用課余時間,走訪學生家長,努力學習沂源話。為了糾正口音,讓孩子們學習到標準的普通話,他讓家里寄來一個收音機,天天跟著播音員練「說話」;為了使從沒出過深山的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他邊教邊學,利用身邊的簡陋工具,自制了二十多件教具。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第一批學生全部考入地區重點中學,這在一個小山村可是破天荒的事。

一般人會認為,這就夠一個好老師了,但李振華的心中,他做的還不夠。當第一個月的二十一元工資發下來,他分成了三份,給遠在南京的父母寄去了十元,以彌補作為獨子不能孝養雙親的遺憾;拿出了五元,供給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上學,自己僅留下了四分之一。而在往後的半個多世紀里,他一直拿出工資的三分之一,有時甚至是全部,來幫助貧困的孩子上學、讀書。李老師知道,這里的土地很貧瘠,不能讓這里的心靈再貧瘠下去。孩子家庭的艱苦成為他執教的動力,他要用全部的愛心和為師者的責任感,來橕托起這一方水土和這一方人的教育。

當學生因家庭困難而買不起學習用具時,他從微薄的工資里擠出錢來替學生買上。學生頭發長了,他就是理發師;學生的衣服破了,他又成了裁縫。學生上學不方便,他一早一晚,背著學生過河。炎熱的夏天,為了不讓學生吃變餿的飯,他不讓學生早上帶飯,而是自己騎著自行車翻山越嶺、挨家挨戶地給學生取飯。

1965年11月的一天,李老師發現一個五年級學生沒來上課,當天晚上他就翻山越嶺趕去家訪。學生的母親為難地說:「他爸是病秧子,吃藥欠了一屁股賬,這學是再也上不起了。」李老師用愛憐的目光望著學生說:「孩子還小哇,他上學的困難,我托著,日子再緊也得讓孩子上學,缺乏文化知識就沒有前途啊! 」邊說邊從口袋里掏出來一百元錢,遞到孩子母親的手中:「輸血的事不用犯愁,這點雖不夠,幫著先買點藥,明天我來獻血,我的血是O型的,適合各種血型的病人。」第二天,400毫升的鮮血,從李老師的身上抽出來,流進孩子父親的身體里。

有個姓唐的學生在實驗中學上學時,父親患了肝癌,幾個月後去世了。家里因此負債累累,他只好告別了學校。李老師把他叫回學校,承擔起全部的學雜費、生活費。當時,李老師的辦公室里已住有兩名特困生,他又把唐同學安排進去,讓幾名老師給他輔導功課,直到畢業。

李老師深深地了解,在一個人的少年時代,老師對他的影響,往往能夠改變一生的命運。李老師認為,轉化後進生與向高一級的學校輸送一名學生同等重要。而他一輩子沒跟學生發過火,教育的核心就是一個「愛」字。在沂源二中任校長時,他每天早上5點守在學校門口,迎來所有老師和學生;晚上,他又按時站在校門口,送走每一個人。他給學生理發、補衣服、做飯。天冷了,他住在學生宿舍,和學生們蓋一床被子;天熱了,他站在床前給學生扇扇子、趕蚊子,給衛生習慣不好的學生洗腳……這樣的事情不知道有多少件。真誠的愛心轉化了後進的學生,很多學生親切地叫他「老爸」。學生中有姐弟倆,從中學開始就受到李老師的資助和鼓勵,後來,姐姐考上了師范院校,弟弟則一直攻讀到博士後。母親告訴兩個孩子:我和你爸只是把你們養大了,你們的幸福生活是你們的老爸創造的。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李老師和學生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他最大的遺憾,是不能親自奉養年邁的雙親。在1980年的高考前夕,李老師接到了兩封「父親病危,盼兒速歸」的電報。面對著兩百多名就要參加高考的學生,是去是留,他的心中萬分矛盾。如果繼續高三的復習,不回去照顧父親,就沒有盡到做兒子的責任;如果放下學生,回南京看護老父親,高考將要決定這麼多學生的命運,可能會給學生留下終身的遺憾。學校同意他回去,學生也聯名寫下了保證書:老師,您放心地回去吧,我們一定會好好復習。看到孩子們為了老師,不顧自己的前途命運,李老師被深深感動了,他選擇了留下,讓正在準備高考的二兒子回南京照顧爺爺。孩子不愿意,因為他的功課很好,很有希望考上大學。但是父親告訴兒子:你是城鎮戶口,考不上大學還可以當工人。那些農民的孩子,條件那麼艱苦,堅持上了十幾年的學,就是為了最後的這次考試,他們更不容易。

懂事的兒子去了,幾天後卻傳來了父親病故的消息。悲痛交加的李老師感到天旋地轉,那是一種撕心裂肺的痛,他再也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感到對不起父親。父親病重,他沒有端過一杯水,拿過一片藥啊。他拿起給學生備課的講義,來到了學校的後山上,跪向家鄉的方向,流著淚點燃了講義,懇求父親的原諒。不知何時,身後聚集了一大群學生,都在默默地哭泣。教師的責任把他從悲傷中喚起,他對學生們說:「下一節是你們的課,走,咱們上課去。」為了不影響學生的情緒,他把痛苦埋在了心底,堅持站著講完了這節課。

學生的高考成績很優異,許多學生考上了大學,李老師的兒子卻落榜了。緊接著,又傳來了母親病重的消息。老母親不能承受失去老伴的打擊,一下子得了腦血栓,半身不遂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老家的街道辦事處了解到他們家的情況,向南京市教委打報告,要求將李老師調回南京,贍養老母。教委的批示馬上下來了,江蘇省重點中學鼓樓中學歡迎他,并向沂源縣發來了商調函。懷著對父母的深深歉疚,李老師找到了縣里的領導要求調走,領導對他說:「真舍不得您走啊,可這一回得放您回去了。這二十多年來,您對得起老區人民了。」

領導放行了,可父老鄉親們舍不得他。整整十天,從白天一直到晚上十一點,李老師家擠滿了人。聊不盡的心里話,流不完的傷別淚,這樣難得的好老師,窮孩子的前程要靠他指引,大家多麼不想讓他走啊。快要分別的一天早上,鄉親們不約而同地來到了李老師的家里,有的鄉親跪下了,說:「李老師,你不能走,不能走。你走了孩子們怎麼辦?」李老師又一次面臨艱難的抉擇:不走,母親臥病在床,無人照顧;走了,鄉親們怎麼辦?這里非常需要教師。就在這時,一位學生家長站起來,對大家說:「這些年,李老師幫助我們做了這麼多事情,現在他家里有困難,我們大夥兒也幫幫他。我有個女兒,初中畢業了,讓她去照顧李老師的媽媽吧。以後,咱們輪流派自家的女孩子,去照顧老媽媽!」就這樣,李老師又一次留了下來,而整整十年間,村里先後派出了八名女孩,去南京照顧李媽媽。

1990年的秋天,李老師想到母親已經八十三歲高齡,癱瘓在床已經十年了,為了不給鄉親們增加負擔,更為了能晨昏定省、侍奉母親,他勸母親搬到沂源來。人老了都想落葉歸根,語言不通,飲食不慣,一開始母親不愿離開故鄉。但是經過一夜的考慮,為了兒子的工作,賢明的李媽媽堅決要求去沂源了。李老師擔心母親不能適應北方的生活,買來了碳、大米,做了充分的準備。當他到火車站迎接母親,看到搬下來的頭一件行李時,眼淚涌了出來。那是一個紅木箱,里面裝著的是母親幾年前做好的壽衣。看來老人已做好了準備,不管生死都要留在這里。1991年的冬天,快放寒假的時候,母親突然辭世,李老師痛不欲生,在母親的遺體旁長跪不起:媽,我對不起您……

在節目的現場,這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很少提及自己,但家長和學生的感動的淚水,默默訴說著他的付出。有一位學生說:水平高的教師也許不難找,難得的是李老師的一顆心,一顆時時處處惦記窮苦孩子的嚴師慈父之心。

冬去春來,從稚氣未脫的小夥子,到兩鬢斑白的老人,五十多年來,李老師資助了2000多名學生,其中從幼兒園起完全由他供吃、穿、學雜費,最終考入大中專的學生就有36人。他把錢都捐給了學生,自己一直過著清貧而節儉的生活。他一輩子沒穿過皮鞋,布鞋都要穿得掉了底;身上那套灰色的中山裝,一穿就是八年;30元錢買的鍾山表,也已經戴了39年;一輛自行車騎了25年;用的是三角錢一個的筆記本,還要正反兩面都寫字。李老師常說:「物質的追求和安逸的生活可以分散人們在工作、勞動和學習上的精力,還可以養成拖拉懶散的作風。」他煙酒茶一樣都不沾,下棋、打撲克、跳舞什麼都不會。有人說他傻,他笑著說:「傻就傻吧,世界上最善、最美的事情往往就是傻人乾出來的。」

李老師退休後,將自己微薄的積蓄一萬五千元分成三份,捐給了自己曾經工作過的三所學校,設立了獎學基金。一位普通的教師,一顆真誠奉獻的心,一種無私無我的境界,他的力量會有多大?在李老師的感召下,獎學基金已經吸收社會捐款上百萬元,每年都有幾百名師生受到獎勵或資助。在李老師退休後,鄉親們在韓旺中學為他樹起漢白玉的雕像,感念他鞠躬盡瘁,獻身老區的情義。在山東沂源,最好的房子是學校。東里鎮的財政收入將近一半投向了教育,鎮里的中學有了多媒體教室、信息資料中心。孩子們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課,鎮長、書記卻擠在只有十平米的辦公室里。尊師重教的火炬,正在這片土地上傳承開去。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李振華老師用他平凡而崇高的教育生涯,在人們的心中鑄起了一座師德的豐碑。

感動的心語:

感恩山東電視臺「天下父母」欄目組為大眾提供了如此感動人心的紀實片。讀完此文,感動的淚水也情不自禁地涌出來。

「他一輩子沒跟學生發過火,教育的核心就是一個『愛』字」,這句話只有短短二十二個字,但李老師是用一生的時間來做到的。相信凡為人師,為人父母,為人領導者,看到此句話,都自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我們都是處在教育的位置上,也許名稱不一定是老師,但是我們的心,如果都能像李老師那樣仁愛,無形之中,不知可以感化、教化多少的人去惡向善,忠厚淳樸,則社會的風氣就會日趨於良善安和。

李老師的成就,也是他一顆至孝之心感得的。他自從入山後,沒有機會親身守在父母身邊盡孝,但是他感動了兒子代替他盡孝,感動了鄉民自發為他派女孩照顧老母親,感動了老母親在已癱瘓十年的情況下,身心堅毅,大義支持兒子盡大孝。連壽衣都隨身帶到山中,這種無聲勝有聲的表白,真是感天地泣鬼神!

古人教導我們:假如一個鄉村有一百家,一家有四口人,百家就是四百人。在這個鄉里,只要有十個人純厚、樸素、謹慎,他們就能感化全鄉之人。因此,一百個人有一、兩個人,真正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真正能夠理解「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內涵,依教奉行,對於社會風俗就能產生重大的效果。假如有一千戶人家的城市,在這個城市里,有一百個人真正能依傳統文化教導修學,就有一百個人和睦,因此,也就能感化這個都市。

我們看因為李老師多年的無私付出,感動了山東沂源老區的鄉民、領導。當我們讀到「在山東沂源,最好的房子是學校。東里鎮的財政收入將近一半投向了教育,鎮里的中學有了多媒體教室、信息資料中心。孩子們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課,鎮長、書記卻擠在只有十平米的辦公室里。尊師重教的火炬,正在這片土地上傳承開去」,心中油然而生一種說不出的喜悅,只想說一句:「太好了!太好了!」當一個地方能夠有這樣情景出現的時候,這是古圣先賢、老祖宗都會深深欣慰的事情啊!我們此地的人民有福,如果能逐步感化周圍,將美善的思想、言語、行為傳遞到四面八方,則國家有福,世界人民有福!

本文依據山東電視臺「天下父母」欄目之《李老爸的遺憾》編寫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編輯部

前頁 後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