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宵引

 

图:秉烛夜游

(宋)马麟

册页 绢本 设色 纵 24.8 厘米 横 25.2 厘米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马麟(约西元13世纪),祖籍山西河中(今永济县),后迁居浙江钱塘。宫廷画家马远之子, 曾任职南宋宁、理宗(1194~1264)两朝画院,位至祗候。作画题材广泛,工山水、花鸟,也擅长人物。其作品多进呈君王供赏玩或颁赐用,画上常见有南宋宁宗、杨皇后(1162~1232)及理宗的题诗。

此图取材自苏东坡《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绘夜色掩映的深堂廊庑,茫茫夜色中庭院烛光高照,映照园中海棠盛开。

一士人据太师椅当门而坐,品味幽静月夜良辰美景。朦胧的幽雾,伴随著鹅黄的月光,轻轻地降临人间。黝黑的短亭、长廊前,朵朵海棠花姿潇洒。马麟对自然观察敏锐,写生功夫颇深,抒情小景工致细腻。高突的短亭与低回的长廊,呈现了宋人园林建筑的典雅;庭园里缭绕的香雾,若隐若现的海棠,既破除了建筑的沉厚单调,也引人萌生置身仙境的遐想。作品有院体画工整细致的特点,幽雅而又富诗情。  

*-*-*-*-*-*-*-*-*-*-*-*-*-*-*-*-*-*

古琴曲:《良宵引》赏析

古琴曲《良宵引》是虞山琴派的代表曲目之一,是古琴初学者经常采用的入门琴曲,其曲谱最早见于明《松弦馆琴谱》(1614),此书是虞山派的代表琴著,为《四库全书》所收唯一的明代琴谱,在古琴界颇有影响。该曲自隋代问世,于明代盛行至今,一直深受琴家的赞赏和重视,并收录在《大还阁琴谱》、《天闻阁琴谱》、《自远堂琴谱》、《五知斋琴谱》、《琴学初津》、《诗梦斋琴谱》、《醒心琴谱》、《琴心直指》等多部琴著谱集中。

所谓「引」,是一种文体名,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在音乐中,它是乐曲体裁之一,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曲风,有序奏之意。从题意看,这是一首描写月夜轻风,良宵雅兴的琴曲。乐曲结构精致,旋律婉转,曲风恬静,引人入胜,是小曲之中的精品。

全曲共分三段(也有分为两段的),每段开头都用基本上相同的曲调。第一段为「起」,第二段前半部分为「承」,将上一曲调移低八度。其后半段为「转」。在段落结尾前用了许多浓重的「撮音」(双声)。第三段「合」,再现了和第二段开头类似的曲调,并引入结束。全曲除了在「转」的部分有较大的起伏变化外,始终贯串着「气度安闲」的情趣,和作品的标题「良宵」的意思相切合。

乐曲的开头用了和《乌夜啼》极为相似的泛音曲调,给人一种安静、详和的感觉,很可能是借用这个现成曲调,将人们引入夜色朦胧的意境。曲终时,它又变形再现,使首尾遥相呼应。上下八度,也给人一种很大幅度的上下起落的感觉。吟、揉、绰、撞、打圆等技术制造出来的弯曲的或波浪型的音线,使音迹光滑圆柔,富于弹性。

《良宵引》虽为初学入门之曲,但节短韵长,清越和雅,「曲小而气度安闲」(《诗梦斋琴谱》)。在音乐表现技法上,曲中运用泛音、进复、退复、吟、揉、打圆、撞等一些器乐化的特点,增添了曲子的优美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琴学初津》后记中说:「其中吟猱绰注,起承转合,井井有条,浓淡合度,意味深长,洵美曲也。」在音乐表现意境上,冰轮初上,静谧星稀,含缥缈凌云之致;曲调平淡、细腻,有中正平和之感。

在万籁俱寂的秋夜,闲庭信步。一曲《良宵引》,清风入弦,绝去尘嚣,琴声幽幽,令人神往。

参考资料:台北故宫博物院网站
              《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

              《存见古琴曲谱辑览》查阜西先生编辑
              《从古琴曲〈良宵引〉——论虞山琴派的琴学宗旨》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