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渔唱晚

 

孤屿鼓棹图

作者:王问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17厘米 横54.1厘米 无锡市博物馆藏

 

  图中湖水浩渺辽阔,巨岩峭壁厚重,树木芦草浓郁,远处渚滩,疏朗悠远,境界开阔。岩壁下驶过小舟,撑篙船夫及船头老者,刻画自然,神态生动。整幅构图明快空旷,笔墨轻重、浓淡、动静的对比与衬托,恰到好处。

  王问(1497—1576),明代画家。字子裕,人称仲山先生,江苏无锡人。嘉靖间进士,历车驾郎中,擢广东按察佥事。工诗文,能书法,山水近南宋,别具面貌,亦善人物、花鸟。

 

*-*-*-*-*-*-*-*-*-*-*-*-*-*-*-*-*-*

 

曲:醉渔唱晚

  古琴曲《醉渔唱晚》,其曲谱初见于《西麓堂琴统》(1549年),相传是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泛舟松江,见渔人醉歌所作。全曲利用分节奏、滑音指法和音型的重复来表现渔翁豪放不羁的醉态,素材精炼,结构严谨,是一首精致的琴曲小品。

    乐曲第一段的引子短小,节拍自由,为琴曲结构中比较典型的「散起」。接着是句幅短小的吟唱性音调(旋律活动音域只有五度),动作性的摇橹节奏,表现暮色苍茫之中醉渔哼唱着渔歌的情景。主题重复时,移高四度,句幅有所扩充,情绪开始上扬。然后以动宕的切分节奏形象地勾画出步伐踉跄的醉渔神态。

    第二段将主题移高八度,并在尾部围绕着徽音Sol作扩充,之后,在C宫系上变化再现主题的尾句,音乐苍劲有力。

    第三段,主题再次变奏,乐逗的扩充和重述,切分音的被强调,「撮」和「反撮」指法演奏的双音,以固定低音G陪衬旋律,使音乐情绪不断高涨。

    第四段,歌唱性的主题旋律片段和节奏性的音型相交织,大有「人影婆娑,歌声断续」之感。

    第五段是第二段的变化再现,旋律的节奏换以连续的三连音,下方伴随强有力的固定低音,音乐跃入高潮,醉渔豪放不羁,佯狂之态宛然在目。

    第六段在音乐高潮过去之后,变化再现的主题,尾句速度渐慢,音乐气氛走向低沉,使人感觉江面上夜色笼罩,一片宁静。 第七段下行的旋律被连续模进,音乐逐渐平稳下来。

    (尾声)急促的泛音,表现出醉渔酒后初醒,感慨万分的情状。

    《诚一堂琴谱》(1705年)在《醉渔唱晚》的后记中曰:「奇音妙趣,描写醉态,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全曲围绕渔夫的「唱」与「醉」两个主题,通过音区、节奏、调式、调性的变化、发展,表现渔夫醉后狂歌,豪放不羁的神态。同时也描绘出鼓棹而进的水上意境,感情起伏跌宕,抒发出「笑傲烟云、醉乡酣美之意」。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返回>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