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声><会意>字 
                        
小篆惜:从心、昔声,本义作「痛」解(见《说文解字》许慎著),乃为之哀伤之意,故从心。又以昔为已往之意;人最易哀往伤逝怀旧,故惜从昔声。 
						其义有:                           
                        1.  
                        爱。例如:惜爱、珍惜、宠惜、宝惜。又如《吕览•长利》:「我国 
						士也,为天下惜死。」
 
						2.	怜。例如:痛惜、顾惜、怜香惜玉。
 
						3.	哀痛。例如:哀惜、惋惜、痛惜。又如贾谊《惜誓赋》:「惜余年老 
						而日衰兮。」
 
						4.	贪;贪取。例如屈原《九歌》:「惜诵以致愍兮。」
 
						5.	吝,宝之不舍。例如《尚书•仲虺之诰传》:「有过则改,无所吝惜。」
 
						6.	恐;恐怕。例如黄庭坚《五小诗》:「此翁今惜醉,旧不论升斗。」
 
						7.	惋惜,值得伤叹。例如:惜哉。又如《论语•颜渊》:「惜乎!夫子之 
						说君子也。」
 
						8.	惜别;不忍离别之意。例如杜牧《赠别诗》「腊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 
						泪到天明。」
 
                          
						 一生中,值得我们珍惜的宝物很多。至爱的亲情、刻骨铭心的爱情、肝胆相照的友情、追不回的时间、唯一的生命、财富难买的健康、地球的资源……都需我们真心去感受,才能体会那份珍「惜」的可贵。
 
						 夫妻是缘,有缘才能相聚,故应当「惜缘」。「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象征着琴瑟和谐夫妻百年好合,故夫妇合才能筑造幸福的家。因此彼此珍爱一生,不离不弃,才是夫妻结合的真义。虽然生活当中,不免有磕磕碰碰,但谚云:床头吵床尾合。夫能行义,妇能守德,彼此又能扶持、忍让、持家,则必然家和万事兴。一旦放任感情,不忠不贞,夫妻便易失和。所以,五伦中夫妇合实是维系社会安定的基础力量。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日常所需,源于许多人的努力付出,得来实属不易,当要珍惜。常言道「惜衣得衣,惜食得食」,懂得爱惜,物尽其用,不轻易浪费,才不至于有所匮乏。一个有福的人,不但懂得要积福、造福,更知道要「惜福」。当知,人没有浪费资源物品的权利,物资的来源,是属全人类所共享,值得大家珍惜。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人生最宝贵的就是光阴,「惜阴」就是珍爱生命,不轻易浪费生命。「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年轻就是本钱,在黄金的岁月,应该发奋图强,立下人生方向目标。在有限的生命里,发挥一份光和热,温暖社会,利益大众。
 
						 我们的生命,是母亲用生命所换得,那是何其艰难不易。在成长的过程,又不知耗尽了父母多少血汗及青春,才有今日的我们。这样宝贵生命,怎能不珍惜呢?虽然,人生有坎坷风雨,但逆境,无疑就是我们成长的开始。勇敢的面对,坚强自己,就能突破困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珍爱自己的生命,把父母赐给我们的生命,化作无尽的力量与热能,把生命中所获得的爱,传递下去,才是真正的回报父母,千万不要做出不孝的行为,留给父母永远的伤痛。
 
						 保持健康,为人生第一大事。健康的身体,是我们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的保障。然而,人在拥有健康时,常忽略保养的重要性,故常过度操劳、或糟蹋,埋下日后疾病的祸因。而保持健康最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经常锻炼身体,端正品德,自然造就身心和谐。因为「精神不运则愚,血脉不运则病。」人既是动物,身就一定要动,气血才能通畅;又云:「养生以少怒为本。」能调和心境,心广体胖,自然身体健康,百病不生。故谚云:「说说笑笑散散心,弗说弗笑要成病。」「心乐为良药,神伤致骨枯。」爱惜我们的身体,拥有了健康,才能更好地孝养父母,关爱他人,为社会人群服务。
 
						 天朗气清,青山绿水,美好环境为我们所期望。保护大自然,做好环保,我们责无旁贷。倘人人能发起一念真诚,爱惜环境资源,从个人做起,养成节约能源的好习惯,能为世界的美好奉献出一份心力,持之以恒,则地球变得更加美丽,便指日可待了!
 
						 世事无常,缘起缘灭,聚散不定。明白其理,自能珍惜所有,感恩所得,真正爱惜当下所拥有的幸福。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