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家庭教育

 

 

 

爱的差距

近日收到网友发来的一个短片,题名为《what is that 》(那是什么),看后颇受感动。 

宁静的夏日午后,一座宅院内的长椅上,并肩坐着一对父子,风华正茂的儿子正在看报,垂暮之年的父亲静静地坐在旁边。

忽然,一只麻雀飞落到近旁的草丛里,父亲喃喃地问了一句「那是什么?」儿子闻声抬头,望了望草丛,随口答道:「一只麻雀。」说完继续低头看报。

父亲点点头,若有所思,看着麻雀在草丛中颤动着枝叶,又问了声:「那是什么?」儿子不情愿地再次抬起头,皱起眉头:「我刚才告诉过您了,爸爸,是只麻雀。」说完一抖手中的报纸,又自顾看下去。

麻雀飞起,落在不远的草地上,父亲的视线也随之起落,望着地上的麻雀,父亲好奇地略一欠身,又问:「那是什么?」儿子不耐烦了,合上报纸,对父亲说道:「一只麻雀,爸爸,一只麻雀!」接着用手指着麻雀,一字一句大声拼读:「摸—啊—麻!七—跃—雀!」。然后转过身,负气地盯着父亲。

老人并不看儿子,仍旧不紧不慢地转向麻雀,像是试探着又问了句:「那是什么?」这下可把儿子惹恼了,他挥动手臂比划着,愤怒地冲父亲大嚷:「您到底要干什么?我已经说了这么多遍了!那是一只麻雀!您难道听不懂吗?」

父亲一言不发地起身,儿子不解地问:「您要去哪?」父亲抬手示意他不用跟来,径自走回屋内。

麻雀飞走了,儿子沮丧地扔掉报纸,独自叹气。

过了一会儿,父亲回来了,手中多了一个小本子。他坐下来翻到某页,递给儿子,点指着其中一段,说道:「念!」

儿子照着念起来:

「今天,我和刚满三岁的小儿子坐在公园里,一只麻雀落到我们面前,儿子问了我21遍『那是什么?』,我就回答了他21遍,『那是一只麻雀。』他每问一次,我都拥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一点也不觉得烦,只是深感他的天真可爱……」

老人的眼角渐渐露出了笑纹,仿佛又看到往昔的一幕。儿子读完,羞愧地合上本子,强忍泪水张开手臂搂紧父亲,深吻着他的面颊,片尾曲在父子相拥的背影中响起……

原来,父亲不是患有老年痴呆症,只是看到麻雀,回忆起往昔父子间的亲密,故意反复的提问。日记本中那位可爱的孩子,如今已长大成人,不再追着爸爸问「那是什么」,却只是低头自顾看报,对于身边的父亲,不再关怀。往日的温馨已成追忆,眼前的他,仅仅被父亲问了四遍就火冒三丈,不能耐烦。

这是一个令人反思的短片,不足五分钟,却浓缩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假如爱有长度,儿女对父母的爱,比起父母对儿女来说,相差几许?

21与4之间的差距,不是数字,而是难以言说的爱,是儿女穷尽一生也无法偿还的亏欠,那里面蕴含着太多牵挂,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伴随我们人生的每一步,始终如一。父母深挚的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毫无保留,毫无怨言,因为不求回报,才更加难以还清。

「父母疼子长流水,子想父母树尾风。」俗话说的好,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可人生短短数十寒暑,又有多少时间容我们去慢慢体悟?陪伴父母身旁的日子何其珍贵,行孝要及时,莫忘「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古训啊。

将感恩的心付诸行动,哪怕是一通电话,几句关怀,都能让父母感受到,子女还在想念着他们,关怀着他们。对于儿女,父母何尝要求回报,可即便是微小的心意,都会令他们欣慰不已。

愿我们都能珍惜与亲人相聚的每一个瞬间,尽管终须分离,但痛定之后,至少仍有含泪的微笑在记忆里珍藏。最后,将余光中的一首小诗送给天下的朋友:

母难日

余光中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 

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三十年 

你都晓得 我都记得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辑部

www.dfg.cn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