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故人

 

伯牙鼓琴圖

元 王振鵬

卷 絹本 墨筆 縱31.4厘米 橫92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春秋名士伯牙過漢陽在舟內鼓琴時,路遇知音鍾子期的故事。事見《呂氏春秋》。畫中二人對坐,左邊清瘦、蓄長髯、坐巨石上彈琴者為伯牙,對坐垂首凝神靜聽者為鍾子期。侍者三人分立左右。圖中人物神情生動,筆法流利勁健。白描與渲染皴擦相結合,畫法簡潔而富於變化。左下署「王振朋」名款。鈐「賜孤云處士章」。另鈐「乾隆御覽之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棠村」等收藏印多方。後紙有元馮子振、趙巖、張原湜等人題記。曾經元魯國大長公主祥哥剌吉、清梁清標、清內府收藏。《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此圖以春秋時期俞伯牙、鍾子期因一曲《高山流水》而引為知音的故事為題,表現了鍾子期正凝神細品琴音時的情景。作者通過生動的畫筆、準確的造型,刻畫了人物的外形特徵和內心活動。彈琴者的專注、聽琴者的入神,都惟妙惟肖,躍然紙上。此圖用筆細勁輕利,筆法嚴謹,造形準確,起伏偃仰,穿插隱現,都做到脈絡清晰,線條圓轉流暢。大石用淡墨輕擦,輕淡秀潤,與人物互為映襯,賦予人物高雅秀潤之氣。全卷有濃厚的超脫塵世的情感色彩和將現實隱逸化、理想化的追求傾向。

王振鵬,生卒年不詳,元代畫家。字朋梅,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因畫藝受知於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賜號孤云處士。官至漕運千戶;曾入秘書監,遍觀古今圖書,臨摹古人名跡。用筆細勁,氣勢飛動,不為法拘。傳世作品有《伯牙鼓琴圖》、《金明池龍舟競渡圖》等。

 

*-*-*-*-*-*-*-*-*-*-*-*-*-*-*-*-*-*


古琴曲:《憶故人》賞析
 

  古琴曲《憶故人》又名《山中思故人》、《空山憶故人》,曲譜最早載於清咸豐年間流傳於蜀地的《荻灰館琴譜》。近代著名琴家彭祉卿將其帶到江浙,後被「今虞琴社」的《今虞琴刊》刊出,遂行於世。據原譜解題,此曲「傳為蔡中郎(東漢蔡邕)作」。曲調委婉深情,表現了空山月下徘徊沈吟,思念故人之情。

全曲共六段。開頭和結尾都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和跌宕靈巧的散板。中間主體部分是對同一旋律的變奏,變化微妙而又相互有機統一。

第一段以清亮飄逸的泛音開頭,造成空山幽谷一片寧靜的氣氛,泛音停止後,思緒隨著起伏跌宕的音調而展開。

第二段,音樂開始上板。緩慢而規整的節奏,纏綿悱惻的曲調,綿延不斷的琴音,使人感到情真意切。

第三、四段,旋律移向高音區,并由單音旋律轉而采用空弦,低音作和音襯托。在旋律層層推進後,又連續下行,表現了思緒翻滾,心潮起落,使思念故人之情達到高潮。二、三、四段都以固定終止型結束,有輾轉反側,「剪不斷,理還亂」之感。

第五段再現第二段曲調,情緒漸趨平靜。

第六段低音區跌宕的節奏和尾聲半部分激動的泛音曲調,又掀起一次感情的波瀾,有欲伏先揚之妙。

據琴譜琴文記載,該曲的意境為:為思念故人,別殊難會;而思慕於心,時無不想言,而我有好懷,或感時,或懷古,或傷今,而無所發越,非知心者,何以與焉?故思我友人,而欲為之訴,莫可得也。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的一首《送別》可為此曲作一注腳。又見青草返青,卻是人去山空,思念故人之情於空山幽谷的寧靜之中油然而生。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人生有歡聚,就難免別離。惟當珍惜相聚的時光,縱使天各一方,也依然有美好的回憶在心底珍藏。聚散隨緣,與其獨自惆悵,不如拋卻傷懷,於此婉轉悠遠的琴音中,彼此珍重,互相祝福。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返回>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