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每周一字

 

 

金文
小篆

 

楷書 隸書
行書

 

<形聲><會意>字

金文:「靜」,吳大澂氏以為「不爭也,從爭、從清省,古爭從,上以爪按其力,下以手承之,象三人相爭形。」

小篆:「靜」,從青,靜聲,本意作「審」解,(見《說文解字》許慎著)乃詳明得宜之意;青,草木初生色,為明審可見者,故從青。又以爭本作「引」解,為引以入己意;審在引己意以為衡斷,故靜從爭聲。

其義有:

1. 安定曰靜。如《莊子?天下》「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

2. 緘默曰靜。如諸葛亮《戒子書》「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3. 道家閉關端坐無思無慮之稱。如《云笈七?》「修煉之士,當須入靜;大靜三百日,中靜二百日,小靜一百日。」

4. 息,止息。如《禮記?月令》「百官靜事毋刑。」注:「靜,息也。」

5. 寧,寧靜。如《禮記?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朱注:「靜,謂心不妄動。」

6. 澄,澄清。如范仲淹《岳陽樓記》「或長煙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耀金,靜影沈璧。」

7. 服。如《逸周書?周祝解》:「民乃靜。」注:「靜,服也。」

8. 潔,清潔之。如沈約《與謝朏?》「鎮風靜俗,變教論道,自非箕潁高人,莫膺茲寄。」

9. 安詳。如《禮記?樂記》「寬而靜。」注:「靜,謂安靜」。

10. 和,平和。如《禮記?樂記》「樂由中出,故靜」注:「靜,和也」。

11. 貞靜的。如《詩經?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傳:「靜,貞靜也。」

12. 止而不動的。如皮日休《雜體詩》「舟閑攢輕蘋,槳動起靜鳥。」

13. 寂靜的。如魏明帝《長歌行》「靜夜不能寐,耳聽眾禽鳴。」

14. 審,明審,表性態。如白居易《座右銘》「修外以治內,靜養和與真;養內不遺外,動率義與仁。」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那是萬籟寂靜的夜晚;「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那是自然幽靜的山林;「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自在恬靜的山村。這靜的意境勾起多少人對它的向往。靜,是美的化身,是大自然的和諧之曲,是身與心的交融之光。

靜的本意是不爭,不爭則能「知足常樂」。不爭意味著不貪求名利,順守自然。「有求皆苦,無欲則剛」,如果能不爭,心就能靜,靜是一種安詳平和,是一份怡然自得。我們常說:「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當我們心平氣和,靜心感受身邊所擁有的一切時,就會不斷地發現生活的美,而不會有「身在福中不知福」的遺憾,懂得珍惜,幸福也就會來到您的身邊,所以古人說:「靜居則安。」

靜,又是一種悠遠的境界。寧靜可以致遠,可以獲得智慧靈感,當我們從繁忙的工作中脫身出來,泡上一杯香茗,在寧靜的夜晚,曾經不曾想過的問題便會浮上心頭,正困惑的事情便得到解決的答案。當我們遠離喧囂的塵世,來到幽靜的大自然中旅行,我們的身心便為之陶醉,有著洗禮後的欣悅,精神為之煥發。《大學》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所以人們若能常保靜定的心念,有一個安詳寧靜的環境,無論工作處事都能提高效率,時時皆能有所得有所悟。所以古人常說「靜思則通」,朱子說「靜中有無限妙理」。

身要動,心要靜,這是延年益壽的妙訣。健康強壯的體魄,離不開運動,經常鍛煉身體才能促進血液循環,才能改善組織器官的功能,所以「知者動,仁者靜」。安逸不是靜,而只能使人走向墮落。所以說:「身之修養主乎動,心之修養主乎靜。」在人生來說,心靜身動才能使身心健康,身心舒暢。

家庭的和樂,也需要「靜」字來成就。如果平心靜氣對待一切人事,就不會偏執,不會走向極端,不會無緣無故鬧得臉紅脖子粗。將心氣靜下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便會多為他人著想,互相之間多一點關愛,家庭自自然然便會和樂安詳了。

《大學》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要心靜,所以諸葛亮《戒子書》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齊家要靜氣,心平氣和家和樂;以此擴充開來,國家要安定,社會要和諧,天下要太平,也都需要靜來維系。故曰:「安靜則治」。當年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然後分析了上下交征利,就會互相爭搶攻伐,最後必然導致社會混亂,國家危亡,人民遭殃。所以靜能維系社會的和諧安定,使仁義存於人間。

一個「靜」字,蘊含了古人圓融通達的智慧,對我們個人、家庭、社會都有著深刻的內涵與意義,也更讓我們感念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上一頁 下一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