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實德行教育
一、明白教育的本質
(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
人的本性,都是善的。本性雖然都是善的,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發現,每個人的稟性和習性不同,如果不從小教育,就會隨著種種不同環境的熏習,養成了他的習性,進而影響他的一生。從歷史可以證明,好的學習環境足以教育成為賢圣之人。相對地,污濁的環境也會腐蝕人心,破壞人的本質,小者影響其一生與家庭,大者敗壞社會風氣、影響國家安定。若因此而背離本善的心性,茫茫一生,如同廢棄自己一般,甚是可惜!
鑒於此,我們必須深切地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其最根本乃是培養德行,其次才是知識技能。故,讓孩子們保持本善之心、常存善念、常做善行,進而培育其誠意、正心、修身的大根大本,這才是真正教育化人的目的。
(二)
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也
教育,就是培育、長養孩子的善心、善念、善行,糾正其偏差的觀念、錯誤的言行舉止,引導他有正確的思想理念,進而,有宏偉的人生觀、宇宙觀。以期達到育人的目的。
一位好的老師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三)
人不學,不知道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就在於接受過教育。教育的內容首要的是明白人倫大道:即明了父子的關系、夫婦的關系、兄弟的關系、朋友的關系、君臣的關系(君臣用現代話來說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讓孩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在什麼身份、處於什麼關系時,應該要盡什麼樣的義務。
人事關系明白之後,再進一步,教給孩子與環境相處的道理:即與動物的關系、與植物的關系、與山河大地的關系。這些都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是做人的大根大本。受教之後,他就懂得如何做人了,就能活得有價值、有意義。
由此可見,教育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
(四)
教學慎於開始
古云:「教兒嬰孩、教婦初來」。凡事能謹慎於開始,就能免於日後的懮患。教育孩子更是如此。在兒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善心易導、善行易養。所以,我們要把握先入為主的原則,把最好的經典在此時,教導他誦讀、進而熟讀、牢記不忘。如果不予經典教育,孩子一樣會起妄想、妄念,易受環境污染,尤其是不法的網路、不良的電視節目,染其心智更加嚴重。若空過這段黃金時光,待其長大,就很難接受這種經典教育了。
兒童的經典教育就是紮根教育,是人生的基礎。根基不穩,就難以有光明的人生。
(五)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學校是實施教育最大的學習場所;社會教育是全面性的教育,其覆蓋面廣,幾乎遍布各個階層、各個角落。它可經由電視、網路、報紙、雜志等等媒體,深入到家庭、學校,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從世界的現況來看,當前的社會教育幾乎負面的多,正面的導向很少。其污染的危害往往為人所忽略。面對社會教育的現狀,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知,凡有影響力者,如電視媒體、文化媒體、藝術媒體均應負起正面的教育作用。否則,社會風氣、道德公義只有日益淪喪而已!
以上幾種教育,就是人生的教育。在人生過程中,與我們息息相關。成長期間,家庭教育是根基;求學時候,學校教育是核心;步入社會,社會教育就是每一個人應盡的責任。所以我們應該有正確的認知,明白這幾種教育對人生的重要性,因為每一個教育都是人生的關鍵。
身為一個教師,對於這幾種教育若能有明白的理解、深刻的體悟,就能做好這份神圣的教育偉業。
二、教師應有的角色
(一)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兒童經典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近年來,已普遍獲得大眾的共鳴。能擔起經典導讀者眾,但能身體力行、德行涵養皆備的老師就不多了。
教師,本是傳道、授業、解惑。但在現實的教育中,多以學科知識傳授為主,人文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幾乎失去了。就傳道、解惑而言,如果僅僅止於言教,沒有深入體悟求證,就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也無法進一步落實學習。故,自古以來,身教為人所重視,因其確能引領學生真誠傚法地學習。
《弟子規》云:「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如果老師不深入經意、義理,不在人品上紮紮實實地落實,不在道德修養上提陞自己,又如何能化己育人呢?
教師素為人倫典范、世間人的榜樣,從事教育的人應以此自勉。
(二)教學相長
《禮記?學記》云:「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越是深入地學習,就越感到自己的不足;越是不足,越能激發自己向學的動力。
在教學過程中,要解決學生的各項問題,就不得不更深入地體悟經典的內容。若要提陞學生的學習能力,除了要主動帶動學習之外,更要不斷汲取圣賢智慧與現代知識,融會貫通化為自己的學識才能。那麼在教學的領域中,才能源源不斷推陳出新,引領出學生積極向學的精神。
教學相長是難得的提陞自己的機會,身為教師,要好好把握這得天獨厚的學習機緣,讓師生在學習互動中更為茁壯進步。
(三)心理建設
古人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事業是神圣的,需要用真誠的愛與平等無私的奉獻,因材施教,才能灌溉培育出優良的下一代。
在現實環境中,礙於教育政策和扭曲的社會價值觀念,教育的目的已為人所忽略。環視大環境中的教育,它究竟為人類帶來什麼?經由內心徹底省思之後,我們應該重新建立對教育的認知。
三、怎樣落實「童蒙養正」教育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童蒙養正」教育是奠定孩子一生為人處世、成家立業、幸福成功的基礎。
(一)養其正心、正德、正見、正行(四正)
1、培養純善的心
首先,老師要肯定所有孩子的心性都是善的。善心的外在表現就是品行的端正和純潔。所以從品行入手,老師須以身教、言教啟發濡養孩子純善的心。善心是無遠弗屆的,由善心而起的德能、德用(良善的行為與作用)也是無有窮盡的。長養孩子的善心、善念,就是培育孩子為人的根本。
2、教育對人、對事、對物應有的正確態度
(1)對人:明白五倫的關系,知道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尊敬師長、關懷體貼他人;教導互助合群的理念、培養寬厚待人的心性;曉喻見賢思齊、知恩報恩的道理。
(2)對事:強調「事雖小,勿擅為」的重要;要求「事勿忙,忙多錯」的做事方法;注重禮儀、講求信用,建立威儀與守信的觀念;教育「承擔責任、知過必改」是善良的品行;培養「面對困難,能冷靜學習如何解決問題」的態度;教導是非判斷的能力,并培養好學的精神。
(3)對物:灌輸日常生活必須「節用愛物」,還要曉喻物資來源的艱辛,感恩大自然的賜予。例如:長養慈愛心,愛護小動物和植物;物有定位,對物品也要有恭敬愛惜之心,這樣才能用得久遠,常保如新,而且使用方便。
3、自我行為的約束
容止安詳,不可隨心所欲、為所欲為(現代家庭孩子少,自小不少已養成自大、為所欲為的心理);注意自我儀容整齊、房間自理是應盡的責任(例如疊被、疊衣、書桌的整理、鞋襪的洗滌、參與家務勞動);要求出言謙敬有禮,曉喻口為禍福之門,強調言語的重要;對於飲食,曉喻營養均衡、不偏食有助於身體健康。
(二)老師要以身作則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以身作則基本的要領,就是老師要帶頭示范。例如如何整理家務、物品的歸類、書籍的排列、書包的整理、縫補紐扣、家電安全、時間如何安排等等。如果老師能用心體驗,就能教好學生日常生活的儀禮與規范。所以用身教示范,是老師達到教學成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三)幫助學生立下志向
「志不立,無以成事」,凡有成就的人,必有志向。欲其年少之時,就能立下遠大的人生目標,需要老師的引導和栽培。若能經常向孩子介紹古今中外圣賢之人,以他們奮斗的事跡和不畏艱難的感人歷程,來激勵學生勤奮、好學的精神;啟發他們無盡的潛能。
受到這樣教導的孩子,在學習的路程上,他們不但能勇於接受挑戰,更能不畏艱辛,勇往直前。
由此可見,幫助學生確立人生的方向與目標,也是老師非常重大的責任。
(四)熟練經典讀誦教材
作為教導兒童讀經的老師,課前的準備是非常必要的,不要認為他是小孩,什麼都不懂,就草率應付了事。尤其家長會注意觀察老師的文化程度與敬業的精神。因此自我充實,不但是必要的,也是應盡的責任、義務。同時,在學習、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相長的互動,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
(五)教導學生落實經典的教誨
1、要求學生必須做到
(1)四正:心正、身正、椅正、書正
要求上課專注、座椅平正、姿態挺正,課本擺正。在家里也應如此,因為精神散漫就容易意志不集中,學習效果降低。
(2)精神抖擻、讀誦要求吐字清楚、抑揚頓挫,聲調不可太高
精神抖擻是提高學習效果、增強學習興致的有效方法。因此老師要掌握課堂的氣氛。
「凡道字、重且舒」,讀誦要求字正腔圓,首先自己要做到。平素與孩子對話時,也要觀察孩子的吐字是否清晰、語速是否過快,如果能從小注意音聲的高低控制、速度快慢的調節,則孩子將來的言談也會溫文儒雅,氣度翩翩。
(3)落實每天讀誦
要求每天朗誦固定遍數,例如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一周下來就可累積百遍以上,自然就能背誦下來,背誦得越熟越好。可以終身牢記不忘。而且對於已經背過的經典也要經常令其復習,誠如《論語》所言:「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背誦的遍數也是越多越好,因為「讀書百遍,其意自現」。
2、講解做人的道理──與生活相結合
許多學生雖然書讀得不錯,但與人相處的能力非常差,難以面對挫折,膽小懦弱,心胸狹隘,因此,老師應當主動引導學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弟子規》。例如:對長輩禮敬的應對、與同學友愛的相處、公共場合的行儀,個人優秀品格的培養,這些在課堂上都要詳細地教育。必要時,可以將《弟子規》編為劇本,讓孩子表演、互相觀摩學習,從中理解做人的道理。
3、合作──加強與家長的聯系與溝通
教育不是孤立的,如果家長與老師在理念上能達成共識,在教育上緊密配合,就非常有利於孩子向既定的目標發展,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老師一種要求,家長又另行一套,孩子會不知所從,教育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另外,親師經常地溝通,也有助於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雙管齊下,對孩子加強督導,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特別要重視的是,把握學生犯錯的「第一次」,是老師和家長教育他的關鍵時期。為人師長、家長者,此刻尤要相互密切配合,謹慎地教育引導,糾其偏差,補救不足、扶正心性,以奠定孩子初始的根基。
4、如何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
孩子是很易於受環境影響的。營造尊師好學、謙敬有禮、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由點帶面、由面及點地讓他們在良好的環境中,健康地成長。
例如,可以用「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或「誠實、恭敬、謙虛、和睦」等作為班訓。讓全班同學普遍地學習、實踐。
現在家中的孩子很少,缺乏友愛的精神,自大意識強,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差,如果沒有及時教育,會嚴重地妨礙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班級中,尤要注意培養孩子如何和諧相處、團結友愛、無私互助的精神。待其長大之後,自能與人和睦共處。
(六)提倡老師教學交流與讀書會
對不同地區、不同環境、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老師間彼此切磋交流,有助於掌握更多因材施教的方法。
中國圣賢的典籍非常多,透過讀書會,可以開闊對古籍更深一層的了解。有助於充實自己,彼此相互勉勵,受用無窮。
(七)找尋教材資源
除了經典教材外,我們也不能忽視孩子易於接受的其它教學材料,如故事、現實的實例等。
在教學工作中,老師透過細密的觀察、及與家長的交流,可以掌握孩子現階段的主要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老師就可以運用相應的故事、實例等材料,啟發、誘導孩子認識自身的缺點,激發他們積極向榜樣學習的內在動力和信念。
特別要提示的是,我們有豐富的美德故事資源,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八德故事、歷代傳頌的圣賢、偉人的事跡等等,都要結合孩子經文學習的進度、他們自身的狀況,經常講解給他們聽,讓他們在良善的人文熏陶中養正自我。
四、教學之妙,存乎於心
孟子云:「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為人生一大樂事」,況教育乃百年大計,攸關學子一生,若老師能全力投入、深信,必能喚起大家對師道的重視。愿我們以五心ˉˉ愛心、信心、決心、用心、恒心共勉之。
五、結語
人生,是一條由不斷學習所累積的道路,雖然道路有長、有短,但在學習過程中,有體悟、有喜樂、有困難、有突破,經由一連串的酸甜苦辣歷練,成就了一條多彩多姿的人生道路。我們是掌握道路的領航者,責任深重。唯有踏實地學習、真誠地落實、積極地奉獻才能真正辦好教育樹人的事業。
上一頁//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