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講解(第八集)

 

2002/7/14 檔名:52-47-08 楊淑芬老師宣講  

各位同學,大家好!我們接下來繼續看《弟子規》,請看第二十八條,最後一段:

【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這一條也非常的重要。我們都曉得人與人之間,好朋友當中,我們見到朋友有過失,我們理所當然的都會勸他兩句;夫妻之間,我們看到對方有過失,做太太的或者做先生的難免我們也會勸他;看到子女有不對的地方,做父母的肯定也會來教導他。這一條就告訴我們,『善相勸』,這個「善」要特別的注意。我們都知道規勸別人,可是這個「善」就是你要有善巧方便。

今天為什麼很多人不能接納別人的規勸?有兩種原因,我們不能不曉得。第一個,規勸的人,他的態度、他的語氣很強勢,就好像指責說:你不可以這樣,你錯了,態度不能圓融。第二個,就是對方他接受你這樣嚴厲的態度,不是很好的口氣,他不能服你,他認為你這樣講我,我偏偏不改。所以此地講「善」,一定要有善巧方便。

我們想一想,跟我們最近的親人,如果不是父母就是子女,再不然最近的就是夫妻。為什麼會吵架?吵架的原因,不外是聽了口氣很不好,聽了很不舒服。為什麼會不舒服?就是對方在指責過失的時候,往往態度語氣相當的不好,令對方受不了,所以兩個人才會吵架。這里就提到人與人之間,如果在規過勸善的時候,要懂得善巧方便,要抓到當的時機。你如果沒有抓好這個時機,這個時間抓得不好,讓他很難堪,讓他覺得很難為情,就會傷害到他的自尊。

每一個人都很講求自己的自尊,都很講究自己的面子問題。所以一定要記得,當我們在勸勉別人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到對方他接受的程度有多少,一定要衡量,然後再盡我們的力量來幫助他,來規勸他。同時,一個人如果有真誠之心想要規勸別人,我們說「誠於中而形於外」,這個時候你的語氣、你的態度一定是非常虔誠,一定能感動對方會察覺說:我這樣的確是過失,很感激你的勸勉。如果我們用強勢、很權威的這種態度來勸勉別人,有時候反而沒有辦法達到規勸的目的,而且還結了怨仇,還懷恨於你。你這麼兇,給他沒有面子,給他現場難堪。

所以我們讀到這一條,不要很高興看到別人有過失,就趕緊去跟別人講,一定要懂得善巧方便。尤其夫妻之間,夫妻倆人的對話,往往都是家里子弟學習的對象。你能委婉互相尊重,子女在講話,他的語調也會跟父母一樣輕聲細語。如果父母之間有過失,彼此是用很嚴厲的這種言語來指責對方就不對。

所以在此地,你能「善相勸,德皆建」,這個德就是我們自性里的性德,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德行,肯定都能有改過向善的這種本能,這種德行。因為我們後天環境的影響,所以我們原來所有的德行,沒有辦法發揮出來。所以在此地,它就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當我們看到別人有過失,真是好朋友、親人是應該要講的,這個時候我們一定不可以不講,我們不能見死不救,看他一步一步的墮落。如果你見死不救,你不愿意規勸,這里就講你就沒辦法建立你的德行。

「德皆建」,就是雙方都能樹立很好的德行。從歷史上,我們前面已經講到唐太宗跟魏征,像這樣的皇帝,開闊的胸襟,能接納建議大臣對他的規過,可以說相當的難得。貴為皇帝都能如此,我們想一想,我們今天的身份地位,是不是更應該學習他們這麼寬宏大量,這麼大的胸襟。我們在勸別人,在勸人的時候,自己也要想一想,用怎樣的言語,用怎樣的態度;如果你能比喻,用譬喻的方式,往往收到的效果更高。

如果說『過不規,道兩虧』,如果你看到他日益在造惡,你見死不救,你不愿意幫助他,就是「道兩虧」,兩邊都有虧損。一個是一直往下墮落,他的道德日益沈淪;另外一個,你眼睜睜的不愿意幫助他,這樣也不對。所以「過不規,道兩虧」,你沒有規勸別人,別人不懂得改正,這樣也是有失為人的本分。

在此地也要提出一點,這也是很多家長都紛紛反應的;也就是說,如果父親在教小孩,他比較嚴格,做母親的就在旁邊攪局。什麼叫攪局?就是爸爸口氣比較嚴,媽媽就在旁邊鼓噪說何必這麼嚴格,讓小孩有所依恃,讓小孩覺得你們大人都沒有辦法一致,所以他就有恃無恐,這個也很不對。當有人在勸教子女,或者在勸勉別人時候,在旁的人應該要先回避一下,千萬不要破壞當時的教誨。因為教導子女,非常忌諱一個嚴格的在教,一個很寬宏大量的在旁鼓噪,這是很不好的。

記得小時候,鄰家有一對婆媳相依為命的這戶人家,子女也有幾個,當時男主人在外工作,只有剩下婆媳二人。這戶人家對子女的教育非常嚴格,最後我們看到他的子女長大之後,都相當有成就。每當媳婦很嚴格在教育她自己的小孩的時候,甚至會揍他、打他,做奶奶的會回避到一旁。等孩子被打完,被教訓完之後,祖母她會出來牽著孫子說:你剛剛就是因為犯錯,犯錯母親打你是要你好,把你打醒,因為你做錯事情了,打你一次,你永遠記住這樣做是錯誤的,她是要你好,將來不要變成壞人,將來你會成為社會上賢良之人。有這麼賢明的奶奶,所以我們看到這戶人家他的子女都相當有成就。

所以為人父母的,當你夫妻兩個人在教育子女的時候,應該要協調要同步要一致。做為爺爺奶奶在旁邊如果看得心疼,就應該要出去回避一下。當然做父母在嚴厲教導子女的時候,也要特別謹慎小心。為什麼?你打他的時候,我們也要打安全的部位,不可以打要害,這樣反而會有意外,或者意外的災難發生,那就真的是遺憾終身。

所以「善相勸」,我們兩方的品德都可以樹立,因為我們可以漸漸的切磋而提陞。不過在此地還要再鄭重的叮嚀一下,善巧方便它的重要,才能達到勸解的效果。如果你沒有善巧方便,這個效果可能沒有辦法達到。接下來我們再看第二十九條: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這一條也跟我們切身生活,有相當大的關聯性。從最接近的日常三餐,吃飯的時候,我也曾經這樣問學生:碰到你喜歡吃的菜,會不會一直往自己的碗里裝?幾乎有一半以上的小朋友都會說:會。為什麼?他想到的只有自己,他覺得今天的菜很好吃。爺爺奶奶也說:好,那你盡量吃。小朋友從小沒有人教,他就知道:我只要喜歡,我就可以多拿,我就可以多吃。殊不知,這樣給他樹立了很不好的習慣,他不懂得我們在取拿之間,我們要觀察周遭是不是別人沒有用到,別人沒有吃到?因為小朋友現在每一家每一戶都生得很少,在家里就是一塊瑰寶一樣,像寶物一樣,所以大家都珍惜得不得了。從小他要吃的,他要用的,全部都滿足他的欲望。

所以在這一條,我們看到周遭現在的人,對於取舍方面,往往不懂得人與人之間要講義。「貴分曉」,就是說你在取與當中,你在拿還有施與的時候,你必須要明白個中的道理。什麼道理?取用當中要講到這個「義」字。為什麼要講義?如果你今天很自私,只有自利,你就不懂得還有別人。我們要曉得,如果你都自私自利,別人也是自私自利,這個社會會變成怎樣的社會?一定是你爭我奪的社會。所以我們看到現前的社會,我們也曉得這一條很多人不曉得。不曉得從小就要告誡子女,要養成多給與,少取用,少為自己而取用。

所以這里講到『與宜多,取宜少』。「與」就是給與,給與別人要多一點,自己占有少一點,自己不要有占有的心。所以我們看到第二十九條,我們就想到人要有布施的心,當你面對很多種的物品或者錢財在你面前的時候,你第一個就能分辨我可不可以拿?我拿了以後會有哪些後果?首先我們要建立這樣明辨是非的能力。我們曉得在社會上,從事一些比較特殊行業的這些人,往往會有很多人巴結,會有很多人送禮,甚至於走後門。當你看到有很多錢財橫亙在你前面的時候,這就是考驗我們廉潔之心,我們的操守。

所以,孔老夫子告訴我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跟小人之間的差別,就在義跟利而已。講義的人,他會覺得我取用當中,我是不是得宜?是不是對的?如果不對的話,當然不能取。所以,這里從小我們如何來教育子女?有一個朋友他很善於教育自己的子女,從小他對子女的教導,譬如說吃餅乾,吃水果。他就講四個孩子當中,一包里頭一個人只能吃兩片,不能多。所以小孩從很小,他拿著餅乾不是自己拿著一包。跟我們現在看起來,有很多小孩父母給他就是一包,他獨享,分給別人不愿意,因為從小就沒有這種給與得多,自己取用得少,沒有這樣的觀念。這個朋友,他從小朋友很小,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教他。

水果如要削皮的,就教他怎麼削,削了之後他可以多吃一片。為什麼可以多吃?因為他多付出了勞力。所以他說他們家的小孩,從小就養成吃東西一定是均等。對待別人也是一樣,不敢多取。如果有剩下,一定是再把它封起來。做父母的也沒有比較疼愛哪一個,誰要求多吃一片就給他。當然這些孩子有這麼良好的父母教誨,長大也都很有成就。

所以有很多生活的小細節,生活的這種規范,從小父母就要讓他建立起正確的觀念。我們也曉得,施與愈多,你所得到也愈多。所以古人有句話說:舍得愈多,所得的也愈多,你得福更多。所以,舍得、舍得,舍了就得。為什麼?當你在施舍當中,你就跟人家建立結交了很多善緣。如果將來你有困難,這些朋友肯定也會幫助你,也會回饋於你。所以此地也講到,當我們心胸能開闊的時候,我們給與的更多,我們所獲得的相對也會更多。我們再看下一段: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這一段也是跟我們日常生活很有關系。尤其大人之間的交往,有時候我們也會特別感受到,明明很不想這件事情落到自己的身上,偏偏別人就會丟給你。我想很多大人都普遍有這樣的感受。所以這里就告訴我們,『將加人』,當你不管是言語或者事情要加諸於別人,譬如說你將要批評別人,要說別人不是的時候,你想一想。想什麼?想一想對方,他是不是愿意接受你這樣的批評?你這樣講他,他會不會難過?如果你自己是他,你肯定會難過。想到這里,就應該趕快停止。

『己不欲』,當你自己也不愿意別人這樣來對我的時候,就要及時的停止。不管事情也好,言語也好,我們都要三思而後行。「將加人,先問己」,平常我們都忽略了。為什麼忽略了?因為我們經常沒有這種反思的舉動,往往看到就講,往往看到了以後就加諸於別人,讓別人痛苦,我們沒有感覺。因為我們不是當事人,往往人都會忽略,我講完就算了,從來不去考慮它的後果是怎樣的。所以這里也特別提醒到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每一個人都不希望不好的事情、不好的言語加諸在自己的身上,以同理之心,我們就要想到別人的感受,也不應該這樣加諸於別人。再看下一段: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這里就講到我們人要懂得感恩。能感恩的人,他內心經常會覺得很滿足,覺得世間的人對他都很好,他生活的環境也會一片的祥和。為什麼?他感激所有的人對他好,他也感激世間種種的環境都是非常美好的。這里也告訴我們,人要活在感恩的世界里頭,不要活在憤憤不平、經常抱怨,不能活在這樣痛苦的世界里頭。

所以,這里提到『恩欲報』。簡單的講,就是誰對我們有恩,我們一定要有感恩圖報之心,一定要報答他,不可以忘恩負義。我們想一想,現代的社會,幾乎是忘恩負義的社會,幾乎可以說是這樣的。當然好人還是很多,可是比例的確是太少了。我們想一想,這一生當中,我們擁有這樣的身體,誰給予我們的?父母。如果沒有父母從小這樣辛苦的把我們養大,我們就沒有今天。再想一想,我們能有這麼良好的生活條件,每天快快樂樂到學校去讀書,誰給予我們的?就是師長。你能明理,誰教導我們的?也是老師。這些學校誰蓋的?就是國家。我們再想一想,今天有得吃,有得穿;吃得好,穿得也好,又是誰的功勞?就是很多人集體起來一起努力所得到的。

所以有四種恩德,我們必須報答,而且這個恩德對我們非常非常的大。第一個,就是父母之恩;第二個是師長之恩,老師的恩德,啟發我們的智慧非常的大;第三個是國家之恩,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施政,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里頭。另外一個就是社會之恩,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大眾他們努力才有的結果。

所以我們想到這里,我們從最切身的想到了父母,我們一定要有感恩之心,感恩就要懂得來報答,怎麼報答?你能盡心盡力奉養你的父母。你能盡自己的能力,把你的才華把你的才藝貢獻給國家社會,也是報國家之恩,報眾生之恩,報老師之恩。為什麼?老師辛苦的傳授我們的智慧,傳授我們的知識,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報答老師的恩惠。怎樣報答?一定也要再傳授下去,一代傳承一代。

『怨欲忘』,這里就講到當你有不平衡,當你受到委屈,當你心中有仇怨,這個時候應該要趕快把它忘記。我們想一想,當我們看到藍藍的天空,沒有絲毫的云彩,我們會覺得非常的空曠,內心也會覺得非常的開朗開闊。如果你心里有不平衡、有怨恨,你終日在那里痛苦,痛苦是一天,快樂也是一天,我們何不把這種怨恨快快的把它去除掉。所以這里就告訴我們,心中有不平、有怨恨,我們應該要早早的把它除掉。這些怨恨就好像濃厚的烏云一樣,我們看到天空沒有藍藍色彩,天空烏云滿布,我們看了也是會覺得不舒服。

所以,人活在這一生當中,我們要懂得調適自己,自己有怨恨的時候,不要把怨恨愈積愈多,就好像存在銀行一樣,一直生利息,怨恨在心里頭愈結愈大,這是很不好的,對自己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傷害。所以圣人告訴我們,心里有不平衡、有怨恨,應該早早的把它忘記。我們也不忘每天要清除內心里頭的障礙,內心里頭的不平衡,就好像倒垃圾一樣,每天要把這些臟的東西統統把它丟光,我們的身心才會安適,才會舒服。

『報怨短,報恩長』。所以這里就提到,我們仰慕父母,孝順父母,那是一輩子的事情,是源遠流長的。不能說我現在想到孝,我才來孝;我沒有想到,我就不知道懂得報恩。所以「報怨短」,要記得有不舒服的時候,要趕緊把它去除掉;有恩於我們的,我們終生不要忘記,這樣才對。我們想一想,我們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我們有這麼快樂的環境,我們一定要懂得珍惜。

末學曾經看過有一個先天就雙目沒有眼珠的人,當時我在用餐,點餐的時候,也看到他要吃一碗面,我當時看他在吃面的景況,我那天中午就吃不下飯。為什麼?我感到我自己真的是一個非常幸福快樂的人。我看到他吃這一碗面,雖然有稍微涼一點,但是他兩只手這樣摸,沿著這個桌子慢慢的、慢慢的摸,然後筷子拿起來慢慢的端起來,摸很久他才吃一口。我看到這種情形,我的眼淚就掉下來。為什麼?我感到人間有這麼悲慘的人,有這麼可憐的人。我們想一想,今天我們這麼幸福,這麼快樂,我們更應該感恩圖報。對於我們好的人,我們不可以忘記,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不能有報怨,不能有懷恨。你看這樣的人,他都有勇氣,他都活得這麼好。我們常人,我們一般正常之人,更應該不要愧對父母,不要愧對國家,不要愧對師長,應該要好好努力才是。看完了二十九條,我們再看第三十條:

【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這里就講到當你是一個主管,當你領導很多人的時候,做為主管,做為領導人,你應該如何來善待你的部屬?我們曉得要以德才能服眾。從最簡單的做一個主管、領導人物,應該如何?這里就講『身貴端』。你的身體,從你的行為舉止,你就要端正。這個「婢仆」,古時候都有丫嬛,我們說婢女;仆人有長工。這些長工、丫環我們就統稱為婢仆。可是現在我們不用這樣的名稱,我們都稱為部屬,或者家里頭的傭人。

如何對待他們?「身貴端」,首先做為一個領導人,做為主人的你,你的身體,你的言語,你的造作,就要端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你做得不端正,底下的人也會向你學習,你不端正,底下的人當然就不端正。所以不管是一個公司也好,一個團體也好,一家也好,這個主人、帶頭的,首先都要記得自己威儀一定要端正。如果你很輕浮、很輕率,你就沒有辦法以身作則,底下的人也沒有辦法樹立好的行為,他們也沒有辦法建立良好的行為態度。所以在此地,怎樣做一個主管?怎樣做一個領導人?這里教我們,首先就是要端正自己的言行舉止。

『雖貴端,慈而寬』。這里就講到,雖然你很端正,很嚴格,但是人不能太苛刻,你做主管的也要懂得體恤下屬之人。所以在《論語》里頭有一句話,「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也就是說做老板的、做主管的,你對底下的人,你要懂得禮貌,你要以禮來尊敬他。你能體恤他,你能關懷他,你能以禮相待,他就肯定會效忠於你,所以說「臣事君以忠」。因為他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切,肯定他就會很賣力的為你工作,他就會忠於他的職守來為你效勞。如果你待他很苛刻,非常的嚴厲,犯一點小過,你就要很嚴格的處罰,這樣底下的員工不服,將來都有可能給你捅很大的紕漏跟差錯,這就得不償失。

所以古人這樣教誡我們,苛刻之人是最無福之人;就是你待人很刻薄的人,你就是一個沒有福的人。老板如果沒有福,這個公司就岌岌可危。所以人待人要懂得「慈而寬」,這個慈就是要仁慈,要有仁慈之心、要有寬恕之心來對待下人。我們想想看,他今天會做這樣比較卑微的工作,就是他們能力有不足的時候;有不足的時候,我們衡量他們智慧能力都略差一點,我們能同情他在這一方面有一點差,反應或者慢一點,做為主管的我們能洞察他們有這一方面的缺陷,我們應該好好的教育他們。不可以很嚴格很嚴厲,犯了一點小錯,就很嚴格的處罰,這個都是很不對的,而且很不道德。

所以做為主管的,你要做一個輕松的主管,要做一個有福的主管,要記得對底下要以禮,要經常關心他們,體恤他們,肯定你的福會源源不斷。接下來講如果你不是寬恕,不是用這樣仁慈來對待你的屬下;你用勢力來服眾。

【勢服人,心不然。】

這里就講到你用權威用勢力用錢財來控制他,他們不會服從你,只是表面服從你,因為有利害關系。我肯定現在聽你的,是因為我要這一份薪水。但是他心里一定是騎馬尋馬,一旦有比較好的工作條件,他一定就會離開。所以不能用權勢、用很嚴格的條件來令人服從於你,因為它的後遺癥是彼此心里都會有反抗,一旦時機成熟,吃虧的是自己,吃虧的是老板。所以這里講:

【理服人,方無言。】

如果你能讓大家服從於你,是用理,用正理,用有道理的這個方式,來令眾人服從於你,這樣大家都會歡歡喜喜的為你效勞。所以此地特別講到做為一個主管,當你的制度在建立的時候,我們也要特別注意到,是不是有講到道義、仁義?如果太苛刻的話,這些員工恐怕沒有辦法真心的為公司效勞。要讓大眾都服你,你就要有公理、有道義存在,這樣彼此之間才沒有言語的紛爭,你的公司、你的團體才有辦法和諧。

我們看了第三十條之後,我們接下來再看:

【親仁】

我們想到這一生每一個人都希望他所結交的朋友都是非常好的,所交往往來的朋友當中,都希望是仁慈、有品德、道德涵養都很高的人,這是每一個人內心當中都有這樣的希求。有這樣的希求,我們就要有動作去尋覓這樣良好的好朋友。所以這里也告訴我們,我們的生活品質要逐漸的提陞,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內在的涵養也要隨著人生的閱歷來增高。所以,此地講「親仁」是親近善知識,親近好師長。

我們曉得當今要找這樣好的人很難,不過沒有關系,我們可以傚法孟子。怎麼說?孟子他出生之後,孔子老早就已經不在人間了,相差有幾百年的時間。孟子他非常仰慕孔老夫子,所以就私下拜孔子為老師,他就讀他的書,每天向他學習。所以,孔子成為至圣先師,孟子也成為亞圣。人在這一生,即使我們遇不到好老師,但是好的經典都可以成為我們最善良、這一輩子最忠實的好朋友。我們看第三十一條: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

這里就講到在我們從小的范圍來看,從社會的階層來看,人的確有好幾種人;如果范圍把它擴大,從膚色來講,整個世界上膚色不同的種族都有。這里就告訴我們,無論層級,無論種族,我們不分族類,『流俗眾,仁者希』。我們普遍的看來,一般都是屬於中等階級,都是屬於一般的凡夫,佼佼者往往比較少,所以這里就講「仁者希」,有仁德之人往往在社會上不容易見到。

所以這里就講即使在人與人之間,我們所看到的每一個層級都不同。這個『不齊』就是不同,每一個族類它有等差。但是一般來講,「流俗眾」,就是一般程度差不多的居多數,流俗眾。但是好的有如鳳毛麟角,這些好人、好老師雖然比較少,但是我們仔細一點,在周遭還是有很多很好的良師益友。這里講到當我們有這樣好的朋友,有這樣因緣遇到的話,自己千萬不要錯失掉,千萬不可以錯過。這里講到: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

果然是一個『仁者』,我們看到這樣的人,很多人從內心里頭就會敬畏他。這個『畏』,不是畏懼他的權勢,而是這樣的人,你一看到他的威儀,內心里就會折服於他。我們曉得「仁」的定義,我們從古人的教誨當中,他說「仁者無敵」,內心有仁愛之人,他不會有敵人。因為有仁心之人,他肯定能愛人;他能愛人,他就能寬恕人;他能寬恕人,就能包容於人,就能與人和睦共處。

這樣的善人在世間上還是有,也不少,我們要睜大眼睛,有這樣的好老師,我們要記住,一定要跟他接近。因為我們跟他接近,一定會得到他許多的教誨。就好像孔老夫子,他所流傳下來的,他教導的這麼多學生,幾千年下來代代相傳,像這樣的仁者,他真的能萬古不朽。這里也鼓勵我們,仁者,我們不要輕易的錯過學習的機會。

仁者,他還有哪些?他會『言不諱,色不媚』。我們看到仁者向他學習,他的言語當中,他的神態當中,他都坦蕩蕩。「言不諱」,就是他講話不會畏頭畏尾的,不會有所忌諱。他講話一定是真實之話,不會講不真實之話;他所講的言語也是很真誠,從內心真心流露;他的容貌,你看起來,可以說溫文儒雅。誠如孔老夫子的弟子,他贊嘆他的老師就是「溫、良、恭、儉、讓」,他具備有這五種的德性,有這五種的美德。我們看仁者,往往他也有具有這些德行,我們跟這樣的人在一起,我們內在的品德也會漸漸的提陞。所以底下講:

【能親任。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這里講當我們有這樣的機緣,親近這樣的善知識,有無限的好處。我們想一想,歷史上我們文化可以代代相傳,尤其是儒學。儒學所講的是一種恕道,寬恕之道。所以在《論語》里頭,孔子的學生就問他:有沒有哪一個字可以終身奉之,終身行之?孔夫子就回答:有,就是這個恕,寬恕。我們知道,寬恕就是仁的表現。所以這里講到『能親仁』,它有無限的好處,為什麼有無限的好處?因為我們人的內在會逐漸的提升,每天都生活在真善美慧的世界。

『德日進,過日少』。所以我們的過失,我們種種的缺點毛病,我們會因為老師的教誨能漸漸的觀照自己,能逐漸的一一改正過來,我們的氣質也會跟隨老師的熏習而潛移默化,我們的氣質也會愈來愈好。如果我們不能親仁,這里就講到,「無限害」。

【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這里也告誡到我們,如果人不能隨時提醒自己,不能每天進步;不能每天進步的話,就有無限的害處。這里也講到『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不能親近有道德,不能親近好老師,不能經常學習提升自己的內涵,有可能我們的心就會往外跑,往外奔馳,追求世間的名聞利養,追求世間的聲色場合,追逐欲望,追求享受。像這些很容易誘惑我們,為什麼?因為你沒有接受這些道德的教育,我們的內心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污染,外界的引誘。

所以親仁,最主要就是要鞏固我們內在的道德。你有道德思想,你有道德涵養,你就懂得明辨是非,你肯定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所以它講「不親仁」,它有無限的害處,有講不盡的壞處。因為你只要一沾染社會上這種不良的習氣,就可以讓你一輩子墮落下去。有很多不好的朋友,他也會逐漸的來接觸於你。

「小人進,百事壞」。有這些不良的朋友追隨在你的周遭。我們就曉得,我們這一生朋友的影響力非常的大。有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朋友與你相處你會提陞,不良的朋友跟你在一起你會墮落。尤其是賭、還有色,危害相當的大,所以『百事壞』。這里的「百事壞」,就是說這里世間的種種誘惑,它會圍繞於你,你一不小心,把持不住,就有可能墮落而自己不曉得。

所以「親仁」這一條也非常重要,告誡我們人在內在里頭,一定要有道德做為基礎,要有圣賢人的這些智慧,做為我們人生的一些歷煉,一些寶貴的參考。如果沒有得到這些熏習的話,我們在現今的環境里頭,就很難把握住自己,很容易受到影響,自己墮落不曉得。

所以親仁我們要記住,「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要鼓勵自己,每天都要進步,千萬不要受到外界的污染跟影響。今天時間已到,我就為大家講到這里。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