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講解(第五集)
2002/7/11 檔名:52-47-05 楊淑芬老師宣講 大家好!我們繼續再看《弟子規》第十七條。上一次我們講到「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今天接著我們看下面: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我們先看『事勿忙,忙多錯』。我想每一個人,他都能親身體會到,當自己很忙的時候,就會愈來愈緊張,緊張得到最後可以說是沒有頭緒,所以就會錯誤百出。所以這一段話「事勿忙,忙多錯」,就是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我們心里都要先有一個計劃。什麼是優先次序?我們都要明了,哪一個應該先做,哪些比較重要我們應該要先做。千萬不可以等到時間非常緊迫的時候,才匆匆忙忙非常的緊張來把它完成。結果事與愿違,往往會做得不好,也很容易出差錯,而且也會影響整個團體。如果是團體行動的話,你的緊張、你的忙亂都會讓人家情緒整個受到影響。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內心一定要清清楚楚,不要事情很多就忙亂得沒有頭緒。 為人父母的在家里頭,教導自己的子女,我們平常也要有讓他學習的機會,也就是說要機會教育,要讓他做家事,或者做家里的一些事情,請小孩也一起來參與,讓他有歷事煉心的這種磨煉機會。 什麼叫歷事煉心?在做事情的當中,教導他如何來觀看你的心。過去末學經常舉辦家族性的夏令營。每當暑假的時候,所有的家親眷屬,這些小朋友就會聚集在這個家里頭,就會教他們。從哪里開始教起?從擦桌子,教他們怎麼擦,擺碗筷怎麼擺。吃飽之後,教他們怎麼收拾;收拾完以後,要教導他們如何洗碗。像這一套,做父母的千萬不要把孩子學習的機會全部把他剝奪了;也不要因為孩子的功課很多,這些學習的機會,都讓他沒有機會來做。你沒有機會讓他做事情,他就沒有做事的這種經驗;沒有經驗,一旦碰到事情很多,他就很難料理,往往都會忙成一團。 別的不說,我們就光看孩子的功課。如果他沒有養成「今日事,今日畢」。功課累積了很多,一旦要考試,在那里匆匆忙忙的,像這些都是平常做父母的疏於對孩子的觀察。所以「事勿忙,忙多錯」,事情我們不要與人感覺就是匆匆忙忙的,因為忙亂當中很容易出差錯。所以古人告訴我們「欲速不達」,做任何事情,應該從容不迫,要有充裕的時間去稍微計劃,我們事情應該怎麼做,免得事到臨頭,擠在一起忙,亂在一堆,這個都很不好;而且個性很急的人,他愈是容易犯這一句話。 我們再往下看,『勿畏難,勿輕略』。「勿畏難」也是在說我們做事或者學習,在課業也好,或者在處理事情也好,我們要有不畏困難的這種心態。人往往都會挑好做的去做,碰到困難的大部分都會畏縮,不敢前進。也因為這種心態,所以人要超越自己的能力,往往有相當大的困難。我們也看到很多小朋友,對他的課業,尤其是理科、數學這一方面,還沒有算就先投降,說:我不會,然後就把題目推到父母那里,請父母或者請哥哥姊姊教他。碰到這種情形,我通常都會先告訴學生,要先把自己怕困難的這種心去除掉。這種害怕的心理,自己先要有勇氣來克服它。為什麼?碰到困難的事情,我們冷靜一點,頭腦冷靜一點,能反復再三的學習,肯定可以做好。 曾經有一個小朋友,他的數學也不太好。大概小學四、五年級,當他背到《中庸》里頭的一段話,「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他讀到這里的的時候,他就問我是什麼意思。我就舉例跟他講:當別人的聰明智慧比我們好很多的時候,可能他一次就會了;但是我們如果用一百次的功夫來反復的訓練,自己也可以達到,也可以像他一樣的行。如果人家用十次功夫就會做到,就能達到,我們如果差一點,沒有關系,我們就不要怕困難,我們用一千次,說不定就可以完成。這個小朋友他突然豁然開通,他說:我終於明了了,我的數學為什麼都考得不好?就是我很害怕它,我做得太少。我說:你很聰明,你能懂得這個意思,你就會運用;碰到任何困難,沒有辦法突破的地方,你能多學習,你就會了。 所以「勿畏難」,也是我們做人處世相當重要的一種鼓勵,要鼓勵自己不要怕困難,要經常勉勵自己,向自己挑戰。果能如此,經常向自己挑戰,你的才學都會慢慢的進步,更為提陞。 但是也不可以有驕慢的心態。「勿輕略」,這個「輕略」就是輕視、忽略。有很多小朋友從小父母就給他上才藝班,或者其他語言班,所以他因為已經事前學習了,每當學校再有上同樣的課的時候,他往往就會比較傲慢,因為他已經都會了。這樣所表現出來的就是輕慢,輕慢的態度,不能謙虛,不能謙虛就不會努力用功去學習。 所以這里也告訴我們,對於世間的任何事情或者學業,我們不能有輕慢、有輕忽的這種心態,我們都要用恭敬心求教於別人。看到別人做任何事情,我們應該要敬重他,千萬不能輕視,別人做的事情就是比較差,就是比較不好。所以這個輕略的心態,往往很多做父母的他們也都會忽略掉。所以,子女從小也會向著父母學習,對於任何事情,他不在乎,不看在眼里。這些都是不好的示范,我們應該要特別的注意。接下來我們再看: 【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這個『斗鬧場』,在過去,在古時候,有一些競技的地方,譬如說有斗雞的地方,斗一些小動物的地方。「鬧」就是非常熱鬧,很繁華的地方。『絕勿近』,從小我們要告知自己的子女,這些地方為什麼不要接近?因為這些地方比較容易犯罪,犯罪的地方往往都聚集在這里,它會經常發生斗毆的現象,有斗毆的情形發生,可以說是是非之地。我們看現在社會,有很多類似這樣的地方,譬如說聲色場所,歌廳、舞廳這一類的。這一類的場所,它有一定的年齡限制,不是那個年齡的人,肯定不可以去,那是違法的。 如果子女經常去這種地方,我們曉得很多犯罪的地方,它所匯集的往往就在這里,因為這里去的人三教九流統統有,可以說出入的分子非常的復雜。自己的子弟如果經常到這種地方,為人父母的應該要謹慎小心。為什麼?聲色場所很容易令人墮落。很多不良的嗜好、不良的行為,可以說都是在這里所學到、所污染到的。所以為人父母不得不注意,自己小孩出入場所的這種地方,應該要好好的注意。 我們都曉得孟母,她為了教育孟子,希望他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所以孟母有三遷。搬遷到最後一個地方,學校附近,才看到孟子每天會跟這些學生學習,所以環境非常的重要。我們在教育子女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居家環境,是不是很接近這些斗鬧環境,我們也要特別注意。環境不好,很容易令人污染而不曉得。有道是「入芝蘭之室,久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不聞其臭」。所以環境對一個人,可以說非常的有影響力,我們不可以不對環境重視。 『邪僻事,絕勿問』。從小,父母如果有講一些比較怪異孩子不應該聽的話,也不應該在自己子弟面前講這些話。所謂怪力亂神這些,或者是有涉及到妖魔鬼怪的,比較奇怪的、比較偏頗的、比較偏激的這種言論,我們都應該告誡孩子們不要接觸;不僅不要接觸,更不要去問它。如果孩子很好奇,我們應該跟他講:你聽了這些話,晚上做惡夢,你睡不著,你會怕;你聽了之後,你半夜不敢起來上廁所,所以對你來講都是不好的。如果孩子從小有好奇心,對不好的這種行為言論,我們都要告誡他,千萬不要去了解,了解之後對他身心都有嚴重的污染,反而是不好的事情。 我們看完十七條可以清楚的了解,從一個人的行為態度,還有他的內心精神方面,都已經一一的陳述出來。尤其「事勿忙,忙多錯」,可以說是現代人的一種通病。我們看到現代人工作壓力很重,事業非常的忙碌,所以經常忙得焦頭爛額,內心也經常的惶恐不安。當我們讀到這一條的時候,無論你是家長或者是社會人士,我們應該要特別的謹慎小心,我們就可以改正自己這些忙碌緊張的這種習慣。請看第十八條: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 這一條也告訴我們生活禮儀,有很多孩子他曾經跟我抱怨,他說:每一次媽媽到我房間,她都不敲門。我就問他說:為什麼不敲門?他說:她會偷進來,突擊檢查我有沒有在看書。我就跟他說:一定你有曾經不在里頭看書,看其他漫畫故事,看其他課本,所以媽媽才會突擊。他就跟我講說:我之後我就門把鎖起來,讓媽媽無法進來。這件事媽媽也跟我投訴說:我女兒一進房間就把門鎖起來,不讓我進去,我怎麼敲門,女兒就是不讓我進去。這里就產生了一個親子當中溝通不良的現象。 我們如果讀《弟子規》,我們就曉得,不管我們到任何房間,有沒有人都應該先要敲門,敲一下,輕輕叩門,扣一下,讓里頭的人了解外頭有人。輕敲之後,里頭有答話之後,我們再請他進來,同意允許之後我們再進去。 所以這里就告訴我們,凡是進入房間的時候,不論任何房間,或者公家單位辦公室也好,我們都要先敲門,敲門還要問里頭有沒有人。『問孰存』,為什麼?我們曉得,如果當我們在門外看到里頭,我們從外頭可以看到很多雙鞋子在里頭,我們就曉得有很多人在里頭,說不定人家在開秘密的會議。如果我們很魯莽的門一開就進去,可能會妨害到別人。如果人家在開秘密、機密的會議,你一進來也會被誤以為你是不良之人,故意來當間諜,來破壞,所以難免也有可能引來殺身之禍。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養成習慣,不管你到什麼樣的房間,都要先敲門;一定要養成習慣,不論里頭有沒有人,一定先敲門。我們也經常在公共場所,尤其我們在洗手間的時候,往往有的人非常粗魯,如果加上門鎖壞掉,可能因為你的魯莽,彼此就會發生很尷尬很困窘的事情。所以我們無論做長輩或者晚輩,對於子女房間,我們要入門,也應該跟子女告知一下,先輕輕的敲門,然後再進去,不要讓里頭的人嚇一跳,突然有人進來。尤其有時候辦公室非常的靜,如果這樣輕輕走進去,可能人家會嚇一跳。所以「將入門,問孰存」。有很多成年人都沒有辦法做到,所以在此我們提出來,做為父母一定要先以身作則,從家里做起。 『將上堂,聲必揚』。這里也講到「上堂」,大廳或辦公室比較大的,往往要進去之前,譬如,敲門說:我是誰,我來了;或者說:大家好,讓里頭的人了解有人,出聲一下。「聲必揚」,一定要讓對方知道有人進來。譬如說我們求學的階段,進了辦公室一定說「報告」,然後才進去,讓里頭的老師、師長知道有學生進來,這是一種禮貌,同時也告知里頭的人,知道有人將要進來。千萬不可以很隱密的這樣走進去,如果萬一人家有掉了東西,我們就有可能變成嫌疑人。所以「將上堂」,要記住,一定要出聲音。聲音也應該要出得和緩,不可以很急,不可以很急的答應,這都是不好的。我們敲門進去之後,或者還沒有進去,當別人問你:你是誰?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當里頭的人回答說:你是誰?我們就要完全把自己的身份表露出來。譬如說,我姓什麼?名字叫什麼?我是誰?我將找誰?一定要報告清楚,讓對方明了。 『吾與我,不分明』。這里是講,如果你說「吾」,就是自己的意思,「我」也是自己的意思。「不分明」,如果你回答說:是我、我啦。「我」是誰?別人不曉得。尤其現代家庭都有電鈴,我們按了電鈴,對方拿起聽筒一定會問:你是誰?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要具名以告:我是誰,我要找誰,要讓對方相信我們是誰之後,表明來意之後,他肯定就會開門。 千萬不可以很魯莽,電鈴拼命的按。我們按電鈴也是要輕輕緩緩的,不可以很猛很用力拼命的按。有很多小朋友每一次去上課,有時候他那個電鈴按得非常急,很難聽,往往我都會告誡學生,按電鈴也要有氣質,不可以拼命一直按。我跟他們說:你按完電鈴一定要停一下,讓里頭的人,譬如說他在房間、在客廳、在廚房,他聽到以後,一定要走路過來,才能為你開門,回答你。千萬不可以認為你按了人家馬上就要回答,這是很不禮貌的,因為不可能每一個人他都守在電鈴的旁邊。 這樣的告誡學生之後,學生也能遵守這樣的禮貌,按了以後稍微停一下。如果停了差不多二十秒、一分鍾,沒有人,我們再按一下,說不定在陽臺後面沒聽到,這個時候我們才可以再按。千萬不可以很用力的很快速的這樣按,非常的吵,也會吵到別人。 「吾與我,不分明」,除了入門之外,我們在這里也附帶說一下,每一次到了教師節,總會收到學生很多的卡片,問候的卡片。有很多學生以前在一起的時候,跟他很熟,現在長大了,他已經沒有辦法上課了,他對老師的懷念就會寫個卡片送給老師,順便問候老師。可是往往他們都沒有具姓,只有寫名叫某某,事隔那麼久,學生又那麼多,做老師的實在很難想起這個人姓什麼?所以「吾與我,不分明」,對方知道我自己對老師的一種禮貌,要寫信問候老師,可是老師他沒有辦法記住那麼多的學生。 所以在此,我們也告訴所有的小朋友,所有的學生,如果五年十年以後,你還相當懷念你的老師,寫信給老師,寫卡片送給老師,一定要具姓跟名,把姓名完全寫得清清楚楚,讓老師清楚你是幾年前的學生。千萬不要只寫名字,寫名字有時候又有很多同名的學生。所以這里也附帶提出來,沒有具姓就「不分明」,沒有辦法辨別你是哪一位學生。我們再往下看下一句: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這里也講到一般人的習氣毛病,往往手先拿著對方的東西,說:請借我用一下。不是先問,問了人家已經同意了,再動手拿。往往都是先拿,然後再講,這個也是非常不禮貌的。所以這里就再再的告誡我們,當你需要跟別人借東西,要使用別人的東西,自己沒有這樣東西,一定要明明白白的告訴對方。『須』就是必須,一定要先讓對方同意你,同意借你使用,你才可以動手去拿。 『倘不問,即為偷』。如果你沒有問,你拿了就用,就等於是小偷沒有兩樣,就好像是小偷一樣,沒有兩樣。曾經一位母親跟我講,她說:這個《弟子規》很好用。我就問她:何以說?她說今天她的一雙女兒,老大大概小學二年級,老二大概四、五歲左右,兩個人吵架。妹妹就哭得很傷心,過來跟媽媽說,姊姊罵她兇她,所以她很難過,她就哭了,請媽媽替她出氣。媽媽很明理,她就問小女兒說:你到底有犯了哪些錯誤,所以姊姊才會罵你?這個妹妹就跟媽媽說:我只不過拿了姊姊的玩具而已,姊姊就不讓我玩,就罵我,就兇我。 媽媽就跟她講說:好,我們來背《弟子規》第十八條「用人物」。然後下來就接著讓她念,這個小女生說:「須明求」。媽媽說:接著呢?她就說:「倘不問」。最後一句,「即為偷」,讓這個妹妹講。結果妹妹就哭得更大聲:媽媽我不愿意當小偷,我知道我錯了,我不應該乘姊姊去上學的時候,我偷偷的去拿她的玩具來玩,又沒有把姊姊的玩具放好。所以,當這個五歲的女生她讀「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她就曉得她的行為是錯誤的。 母親看到小女生,她讀到這里更為傷心,就跟媽媽講說「我不是小偷」。媽媽就安慰她:你當然不是小偷,做錯事情,「過能改,歸於無」。所以她就跟妹妹說:你知道你的錯誤,趕快去跟姊姊道歉,道歉之後,你以後不再犯,你就沒有罪過了。所以,由這個小小的故事里頭,我們可以曉得,我們千萬不要看小小年紀她不懂,她熟透以後,自然而然就能明白其中道理。 五歲的小女生,她讀到這一條,她知道她自己的行為錯誤。我們做大人的更應該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我們在用別人的東西,是不是會犯這種很急躁的毛病,先拿了再說,拿了之後再向他報告,或者手上先拿著:借我一下!然後掉頭就跑。我們在團體里頭也經常碰到這樣的人,這個都是很不尊重別人的一種態度,我們也要特別的注意到。 另外還有一個很小的小朋友,年紀大概在小班左右。每一次我上完課,我都會請小朋友吃一點小東西,吃酸梅。這個小朋友她每到下課時候,她就自己會去拿一包,拿到我的面前,拿一顆起來,就說:老師,我可不可以吃?第一次她這樣的動作。因為以前都是我請他們,有時候我很忙,這個小朋友會按耐不住,她知道酸梅放在哪里,所以她就自己去拿。拿了之後,到我面前,我就跟她說:《弟子規》里頭,有一句話說,沒有經過同意,你拿了就好像是小偷一樣。她就說:對不起,我錯了。 我就跟她說:凡是你要吃東西,吃老師的東西,雖然每一次上課你們都可以吃,但是首先一定要先問老師,我可不可以吃,在家里也一樣。我就跟這個小朋友,小小的年紀,我跟她講:在家里,你要吃任何的東西,你也要問媽媽或者爸爸,我可不可以吃?而且吃的時候要從長輩先請,請到最後你自己才吃。這位小朋友經過我這樣一次教誨之後,每一次她就先來問,她會說:老師下課了,請問我可不可以吃酸梅?我就說:可以。她去拿了一包酸梅來以後,就拿一顆先送我,先請我吃。吃了以後,我已經有交代,如果有看到其他家長,一定要稱呼什麼媽媽好,請吃,到最後自己再吃,果然她也是如此。過了不久之後,這個小朋友的母親告訴我說:我女兒最近特別有禮貌。我說:為什麼?最近她一反常態,就是吃東西的時候,都會先請家人吃,大家都吃了以後,自己才吃,這個《弟子規》的功效還真不小! 所以我們聽到以上這兩則,我們在家里頭,的的確確告誡我們的子女,隨時隨地無處不是教他的時候。《弟子規》里頭的所有這些規范,可以說普遍運用得很廣,就看賢明的家長,你如何來教導。我們再看下一條: 【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 這里就告訴我們,凡是你要借別人的東西;前面是說你要用別人的東西,一定也要明白的告知對方,讓對方同意之後才可以拿去使用。此地講你借人家的東西,『及時還』。「及時」就是有時間性,譬如說你跟人家講:我借完之後,我馬上還。你就要記住,馬上。你如果說:我跟你借三天、借一個禮拜。一定要在三天或者一個禮拜之內,要還給人家清楚。不可以借著然後就忘記了,千萬不可以。人最怕沒有信用,你沒有信用以後,你以後還想再借,因為你的信用不好,人家就不會借你,你再借就有困難。反之,就是這里講的『後有急,借不難』。 所以這里也告訴我們,凡是借人家物品,一定要及時還人家,在時間內要還給別人。千萬不要讓人來催繳,他說:你欠我的東西,還沒有還給我。這都是很不好的,更不可以借了然後就忘了,這更是要不得的。「後有急,借不難」,所以這里很明顯的告訴我們,借人家物品,千萬要記得一定要有信用;沒有信用的話,將來要再借就非常困難了。 尤其成年人借錢這一方面,可以說很多人最忌諱也最怕,借了以後就不聞不問,就好像假裝沒有這一件事情。所以有很多人,他的聲名為什麼會敗壞,就是借了以後很皮,就好像完全不當一回事,這不但非常沒有禮貌,而且也相當不應該。前面我們看完「謹」,接下來再看: 【信】 第十九條: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講到信,我們看「信」這個字,人、言構成信,人講話一定要真實,不真實就不信。講話也要注重你有沒有真誠,沒有真誠,沒有誠意,我們曉得人與人之間交往,最頻繁的、最容易溝通的就是言語,最容易表達的就是言語,言語如果不能建立在互信這種基礎上面,人與人的交往就可以說是非常的虛偽、非常的虛假。 所以這里也告訴我們,從小我們要建立自己家里的弟子要有誠信、要誠實,從小做人就要懂得誠實;在家里不能誠實,到外面就有可能犯詐欺行為,欺騙別人的這種言語都有可能會出現。 所以這里講到『凡出言,信為先』。凡是講話,我們首先一定要注意到,你講出來的話是不是真話。所以所講出來的話,要以信實為第一。 在《論語》里有這樣一句話,「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什麼意思?就是說以前的人,對於自己的言語非常的重視,每一次要講話之前,他都會三思,思考看看這句話可不可以講、該不該講,講了之後我有沒有辦法做到。所以每一次講話,就很怕自己沒有辦法做到。「恥躬之不逮」,這個「恥」,就是會認為自己講出來的話,做不到是一個很大的恥辱。這里又講到,我們知道講話首先要建立在信用上面。 再來告訴我們,『詐與妄,奚可焉』。這個「詐」就是欺騙,「妄」就是不真實的語言,不誠實、不老實的語言。「奚可焉」,「奚」是怎麼可以的意思,怎麼可以做?「可焉」,可以做。講話已經要很老實了,那麼這些欺騙別人,講不真實的話,怎麼可以做?不真實就是謊話,說謊話。 這里也要特別提出一點,有很多家長非常相信自己的小孩,自己的子弟,小小年紀肯定不會說謊話。在過去,父母可以這樣認為,很有道理,很正確。可是我們曉得,現在環境大不如前,有一些孩子他很聰明,他從電視上、從電影里頭學到了很多絕活,欺騙的絕活。老師有時也會被學生欺騙,譬如說作業,回到家里跟母親說作業放在學校,或者說今天沒有作業。去到學校以後,就騙老師說昨天家里有事情,所以作業來不及寫;昨天因為家里有重要人物來,所以我們就陪他吃飯,做什麼什麼,謊話一大堆。所以我們在家里,我們也要看,子女他的言語,你只要看著他的眸子,如果有講謊話,我們從他的神情當中,也可以窺見出來言詞有閃爍,就可以曉得孩子有詐騙的行為。 過去也有一個學生,他寫暑假功課。我看了這個功課以後,我發覺為什麼他的生字、生詞還有造詞這麼少,明明課文有兩三面,照理講我看到里面生詞有很多,但是他才少少幾行就沒了。後來我就說:來來來,我要看你的課本,要對照一下。凡是畫線的地方,就是要寫生詞的地方,我就看了一下,我看到很多用鉛筆畫的畫線被擦掉了,有被擦過的痕跡。所以我才知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們面對小孩子,不要小看他,年紀小小的,在現今社會里,他們在外面被污染的機會相當大,當我們覺得有異樣,做父母的千萬不要因為忙而失於去追查,我們一定要追查,要看看。 所以這個「詐跟妄」,從小我們就要告誡自己的子弟,千萬不可以說謊話,一發覺,一定要馬上處理。處理管教的方式,前面講「父母責,須順承」。你要看孩子他有沒有接納你,有沒有接受你的教誨,你從你跟他的對應當中,你就可以清楚,可以了解。如果你看到孩子的眼神是瞪著你,這個時候父母的教育方式,你要再稍為調適一下。如果你在教小孩,你發覺孩子的眼神,他沒有懺悔,沒有悔改,心里懷恨會表現在顏面上,我們也要特別注意,這個時候你必須要觀察孩子的習性,有的吃軟不吃硬,有的是一定要吃硬不吃軟。所以我們在教導孩子的時候,沒有一定標準,你要善於觀察小孩。我們再往下看: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這里指出人不要有太多話,太多話往往是惹禍的根源,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我們都曉得話傳來傳去,講來說去,到最後都變質了。所以我們深深感受到講話當中,彼此之間都有可能馬上當場就聽錯;聽錯之後,它所延伸出來的問題可能會更大。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經常受困於流言,或者你不經意的一句話,到最後都惹出很大的麻煩。所以我們深深了解,話講多了容易出毛病,我們就要特別注意。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經驗。有這樣經驗,我們今天讀到《弟子規》了,一定要切戒之,一定要戒除自己這種毛病,講話多說無益。 如果要說話,『惟其是,勿佞巧』。這個「惟其是,勿佞巧」,就是說我們講話要把握一個綱領,凡是無意義的話,我們不要講;有意義的話,可以彼此互相勉勵。真實之話,我們可以多說;鼓勵的話,彼此修身養性可以互相提攜的言語,朋友之間可以多說無妨。講好的話,講真實的話,講善良的話,這些都很好。「勿佞巧」,就是說我們講話當中,有的人講話八九不離十都是講一些人我是非,說一些人家是非種種,都是講這些無意義的話。或者說自己受到委屈,好像別人欺負他,不重視他,講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這些話講得如果有偏頗的話,都會變成佞巧。為什麼?因為有人講話就是到處告狀,不真實的話他到處講。佞,就是不真實,偏頗。巧是巧辯,講一些不應該講的話語,這些都是不好的。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奸巧語』,奸巧也是不真實之話。有時候我們總會感覺我沒有做錯,為什麼會有很多流言?這些流言大部分都是有人破壞,講了一些很難聽的話,一般人所謂講話狠毒,一般人就會感受到有些人講話真的會傷人會刺人,這些都屬於「奸巧語」,相當不好。有一句話提到「利刀割體痕易合」,就是被刀子割到,傷痕很容易愈合;「惡語傷人恨難消」,如果你用不好的言語去傷害別人,往往讓他一生都覺得非常痛苦,很遺憾。所以這種恨會懷恨在心,往往他也會伺機報復。 所以我們在言語當中,我們也要特別注意,為人父母的這些言語都一定要確實的戒,不能講。如果父母經常在子弟面前批評這個,批評那個,這個子弟將來也會養成看到什麼他也會不平則鳴。我們曉得,不平則鳴也很容易得罪別人。所以在言語上面,這一條就告訴我們一定要特別注意。 『穢污詞』,就是不好的言語,粗魯的言語。有人罵人會講一些臟話,甚至幫別人封一個不好聽、不文雅的綽號,這些都相當不好。尤其同學之間,小朋友當中,都很容易犯這種毛病。什麼毛病?隨便取綽號來取笑別人,這些都是屬於「穢污詞」,孩子千萬不可以有這樣的習氣毛病。如果在家里,父母發覺自己的子弟經常口出惡言,也要很謹慎小心的來教導他。一定要告訴他:你不喜歡別人講你不好,不喜歡聽別人罵你;同理,你也不可以用這樣的言詞來加與別人。 『市井氣,切戒之』。「市井氣」,就是指前面的這些,可以說是一般人,市井小民。這里「凡出言」到「奸巧語,穢污詞」,可以說是一般人經常會犯的毛病,所以「切戒之」,應該要切實的改正過來。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學《弟子規》也就是改造自己,讓自己更好。今天時間已到,我們就講到這里,再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