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處世之道

 

 

 
 

淺談青年應有的美德 —— 孝與戒淫

(七)

鍾茂森博士 敬述

接下來,我們再看一個例子。

民國年間的詩人徐志摩(1896-1931),他的戀愛史和婚變比他的文學作品更轟動於世。徐志摩出身於浙江一家大富人家,留學英國,他的原配夫人叫張幼儀。張幼儀端莊善良,具有中國傳統的婦女美德,尊重丈夫,孝敬公婆,賢淑穩重,善操持家務。婚後生了一個兒子,能相夫教子。徐志摩的父母疼愛自己的兒子和媳婦,又非常高興有了孫子。所以父母在經濟上是不遺餘力地支持他們的。婚後,徐志摩出國留學。

1921年徐志摩在英國留學期間,遇到了一位才貌出色的女留學生叫林徽音,他一見鍾情,忘記了自己是已經為人之夫和為人之父了。徐志摩雖然很有才華,也很有錢,但是林徽音鑒於他已有家室,雖然和他交往頻繁,並沒有答應他的追求。

徐志摩回到家裡,開始對自己的妻子表示了公開的嫌棄,說張幼儀是「鄉下土包子」,「我要離婚!」張幼儀還是默默地為丈夫洗衣服、做飯伺候丈夫。當時張幼儀是公公婆婆送她去英國陪讀的,兩歲的兒子留在家鄉由爺爺奶奶照看。21歲的張幼儀已經又懷有身孕了,可是徐志摩狠心地說:「你去打胎。」張說:「打胎很危險啊,有人會因打胎而死掉的。」徐志摩卻冷漠地說:「坐火車肇事還會死人的,難道你就不坐火車了嗎?」

更有甚者,幾天之後,徐志摩不聲不響地離家出走了。可憐的年輕孕婦,在異國他鄉,舉目無親,語言又不通,她痛苦地想自殺,但是後來想起了《孝經》上的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於是打斷了自殺的念頭,是孔老夫子的話救了她的命。她重新思考人生。她煎熬痛苦若干天以後,開始求救於在法國留學的二哥和在德國留學的七弟。兄弟們都向張幼儀伸出了援助的手,勸她千萬不要打胎,生出了孩子,兄弟願收養。得到手足的幫助鼓勵,張幼儀在德國生了第二個兒子。後來徐志摩又來逼她離婚。他們在一個朋友家裡見面,張幼儀說:「你要離婚,等稟告父母批准纔辦。」徐志摩用狠硬的態度說:「不行!我沒時間等!你一定要現在簽字!」張幼儀見他如此無情,對第二個兒子的出生也毫不理會,知道無法挽回,被迫簽字離婚。

因為徐志摩的喜新厭舊和見異思遷,1922年,一個美好的家庭就這樣破裂了。徐志摩離婚後,心花怒放,馬上去找林徽音。可是林徽音卻悄然回國了,不久與他人正式結婚了。徐志摩的追求變成了泡沫。有人評述,時值芳年的林徽音為什麼沒有嫁給才華橫溢的徐志摩呢?因為林徽音憑直觀的感覺,覺得這個詩人的熱情不足以依賴。

徐志摩留學後回到北京,常與朋友王賡相聚。王賡的妻子陸小曼,是一個漂亮的才女,愛好藝術,擅長詩、書、琴、畫。不久王賡調往哈爾濱工作,陸小曼留戀北京,沒有與丈夫同去。在這段時間裡,徐志摩與陸小曼接觸的機會更多了,徐志摩開始追求陸小曼了。當時北京的知識界,對這兩位才子才女原本是很多贊譽的,但因為他們兩個人的交往已超越了禮度的範圍,徐志摩是在迷戀一個有丈夫的女子,所以社會上的流言蜚語就多起來了。本來這時懸崖勒馬還來得及,但是色迷心竅,徐志摩沒有回頭,最後的結局就是陸小曼離婚了,另一個家庭破裂了,徐志摩和陸小曼結婚了。這件事成為當時轟動京城的新聞。陸小曼的父母不高興,徐志摩的父母更生氣,他們中止了對徐志摩的經濟供給,並且根本不見這個新媳婦。正如《弟子規》所說的:「德有傷,貽親羞」。徐志摩的老師梁啟超在他與陸小曼結婚時,訓斥他說:「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以後務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徐志摩和陸小曼結婚後,住在上海,慢慢地感到了生活的壓力,經濟拮据。陸小曼生活散漫奢侈,不做事情,家中僱傭人。公公婆婆堅持不見她,她的自尊心受壓抑,生了病。而徐志摩呢,要東奔西跑去兼課賺錢,來往於上海北京之間。徐志摩在北京大學上課,希望陸小曼從上海搬到北京來。可是陸小曼迷戀上海的生活,不肯去,喜歡打牌、跳舞、看戲,特別是吃上鴉片膏和戲子們打得火熱。徐志摩對此非常不滿,夫妻經常吵架。1931年11月,徐志摩聽說他過去追求過的林徽音將於19日在北京舉行演講會,他興奮地搭機趕往北京去捧場。結果這次飛機失事,這位才子結束了五年新婚生活,死時纔35歲。

徐志摩接受了西方的教育糟粕部分,隨著自己的感覺走,不顧道德。雖然他做到了「我要成為中國第一個離婚的男子」,但是他並沒有幸福。後人著述《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作者張邦梅)曾評論:「徐志摩一味西化,把固有的道德拋諸腦後,對待共同生活五、六年的結髮妻子,一點恩情也沒有;他忘了朋友之妻不可欺的古訓,竟然與友人之妻陸小曼談戀愛,一手摧毀自己的家庭,又造成另一個家庭破碎,更傷透了父母的心。」

《弟子規》中說:「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徐志摩不正是這種人嗎?徐志摩雖然會寫詩作文,但對愛情婚姻輕率的行為,違背了人倫道德,可以說對父母不孝,對子女不慈,對妻子不忠貞,對朋友無信義,並且他身為人師帶壞風氣,所以他的結局是不幸的。

與之相反,他的原配夫人張幼儀,被丈夫遺棄以後,重新生活,入德國學校學習,專攻幼兒教育,五年後學成回國。上海一家女子銀行聘她做總裁,並且她還經營了一家服裝公司,均大獲成功。她在百忙中還請了一位國學老師,給自己講解孔孟之道,每天一小時從不間斷。她有留學的新學識,又攝取中華文化的精華,不忘中國傳統的美德,離婚後自己撫育兒子長大成人,仍然孝敬徐家二老,作為乾女兒照顧二老,為他們送終。徐志摩罹難後,張幼儀每月還寄錢幫助陸小曼,臺灣版的《徐志摩全集》是在她的策劃下編輯的,她享年89歲。我們看到張幼儀敬老愛幼,她寬恕了徐志摩,還出版了他的文集,接濟他的遺孀,而且經濟富厚,事業興隆,兒孫孝順。她受到人們的尊敬和稱贊,她是幸福的。

以上我們從上海陸德明和民國詩人徐志摩的例子,看到活生生的事實,男女之間違犯道德的行為,給人生帶來不幸的後果,給社會帶來不良的影響。那麼,應該如何避免這種事件的發生呢?

這就是我們在下面要談的問題:

(三)如何戒淫

 淫欲,它是從心裡萌發的念頭,要從根本上解決,還要在心地上著手,而同時又要在事上禁止。下面我們提供四條,謹供參考。

1. 學習聖賢 提高志趣

我們先看一個例子。宋朝有一位賢能的宰相,叫司馬光,人們尊稱司馬溫公。當時,他沒有兒子,他的夫人很著急,覺得自己沒有生兒子,就作主替丈夫買了一個女子做妾,而且這個女子長得非常美麗。夫人就把這個女子送到司馬光的書房,司馬光正在專心看書,他沒有注意這件事,也沒有抬起眼看這個妾。這個妾為了討好司馬光,就拿起一本書問:「這是什麼書啊?」司馬光很嚴肅地說:「這是《尚書》」。之後他又去專心讀書了。這個美麗的妾,在房間裡站了一會,又各處看了一下。司馬光沒有再和她說話了,她就只好自己退出了。

在這裡,我們看到一個「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的人,對於女色置若罔聞,心中全是倫理道德、聖賢教導,志趣是「先天下之懮而懮,後天下之樂而樂」,即使是美色當前,心無欲念,巋然不動。

司馬光和劉理順(上面提到的例子)都是以聖賢的教誨作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內涵,居高臨下,那麼戒淫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儒家經典之一《禮記•禮運篇》教導我們恪守人倫道德,盡人的十種義務:「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溫順合作)、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又指出我們不能跟著人的情欲走。「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聖人之所以治七情,修十義」。在日常生活,我們遵循聖賢教導,控制自己七種情欲,不讓它泛濫,儘自己應盡的十種道義,我們就不會犯錯誤了。

儒家的經典《四書•大學篇》中教導我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如何修身?首先,從「格物致知」開始。格物,有多種解釋,取印光大師的解釋,格物者,革除物欲,致知者,開啟智慧。所以《大學》中有著名的教誨:「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以,立志無論大小,或希望自己好、家庭好,或希望國家好、世界好,都要先從格物開始,在革除物欲上下功夫。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寡矣。」(《孟子•盡心章句下》孟子告誡我們,修養心性的方法,沒有比減少欲望更好的了。為人欲望不多,即使善良的心性有所喪失,也喪失不多;為人欲望很多,即使善良心性有所保存,也保存極少。要把自己的志趣從財、色、名、食、睡五欲中提陞起來。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人的規律是:吃飽穿暖、住得安逸。如果沒有受教育,就和禽獸差不多。故「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的這段話就是儒家的五倫。孟子還指出:「仁也者,人也;義也者,宜也;禮也者,履也;智也者,知也;信也者,實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盡心章句下》。注:有的版本沒有說的那麼全,據朱熹《孟子集註》說:「如此則理極分明」)孟子這段話就是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仁,就是講究愛人;義,就是做事合理;禮,就是履行規定;智,就是具有智慧,知識;信,就是講究誠實。合起來,便叫做道。

這五倫五常,就是古聖賢教我們的道德。願各位朋友,都能記住它,理解它,實踐它。現在全國各地兒童讀經活動逐漸開展起來,青年人也要抽空補課。在這裡介紹一些眾口皆碑和行之有效的聖賢經典,供參考:《弟子規》、《三字經》、《孝經》、《大學》、《論語》、《中庸》、《孟子》、《禮記》、《易經》、《朱子治家格言》、《了凡四訓》、《老子•道德經》、《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佛說十善業道經》等。

其中《弟子規》是我們做人的基礎,應從這裡落實。淨空教授在2005年新年獻禮致辭中特別指出:「願我同倫特重十善業道及弟子規的認知與學習,務必百分之百的圓滿落實,此乃化解一切災難之根本修行大法!」

(未完待續)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