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傳統文化

 

 

  

《孔子故事系列》四十

顏回善識音

【原文】

孔子在衛,昧旦晨興,顏回侍側,聞哭者之聲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對曰:「回以此哭聲,非但為死者而已,又有生離別者也。」

子曰:「何以知之?」對曰:「回聞桓山之鳥,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將分于四海,其母悲鳴而送之,哀聲有似於此,謂其往而不返也,回竊以音類知之。」孔子使人問哭者,果曰:「父死家貧,賣子以葬,與之長訣。」子曰:「回也,善於識音矣。」

——《孔子家語•顏回第十八》

【白話易解】:

孔子在衛國,天還沒有全亮,一大早便起來了。顏回陪從在旁,此時,聽到有人哭得很悲哀,孔子便問:「顏回,你知道這是為何而哭嗎?」顏回回答說:「學生以為,這哭聲,不止是為死者,還有生離的悲痛啊!」

孔子說:「何以知道有生離的悲痛呢?」顏回答道:「學生曾聽聞,桓山有一只鳥生了四只雛鳥,等到幼鳥羽毛豐滿將要分散到四方,母鳥悲鳴地送自己的孩子,那哀聲與此很相似,因為一去不復返啊!學生私下從這類似的聲音中推測出來的。」

孔子打發人去問那悲泣的人,果然說:「父親死了,家里很窮,賣了兒子去安葬父親,與孩子作長久的訣別。」孔子感嘆說:「顏回,可謂是善於識別音聲的了。」

顏回一聞哭聲,便知有死別之傷,亦有生離之痛。初聽此言,令我們也摸不著頭腦,顏回何以從哭聲中,就能分辨出生離死別?因此,夫子問「何以知之?」顏回才回答說,因為曾經聽聞母鳥與幼鳥分離之悲鳴,由此推測出來。

於此我們不免感嘆,顏回這善於分辨音聲的能力,真是超乎想像。可顏回何以能聽出桓山之鳥的悲鳴?又何以借此推測到悲泣之人的心境?於是,我們也很想知道,由音聲真能分辨出人的心理嗎?

《禮記•樂記》有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意思是說:聲音的發出,根源於人內心的活動;而人內心的活動,則是外界環境刺激的結果。人心因對外界環境的刺激產生感應而活動,就通過發聲表現出來。

由此可知,泣者內心傷痛,故發於聲,於是哭聲中就包含了他的感情,有死別,也有生離。

《禮記•樂記》又云:「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後動。」

這個意思是說:所謂「樂」,是由「音」而產生,而其本源則是人的內心感應於外界環境的刺激。因此,內心產生悲哀,發出的聲音急促而無繼;內心產生快樂,發出的聲音寬舒而徐緩;內心產生喜悅,發出的聲音高昂而爽朗;內心產生憤怒,發出的聲音粗壯而猛烈;內心產生恭敬,發出的聲音正直而富有棱角;內心產生慈愛,發出的聲音溫和而輕柔。這六種聲音,不是人的天性各不相同,而是因為人心感應於不同的外界環境而產生了不同的活動。

如此看來,顏回善能分辨音聲,并不是沒有道理啊!有什麼樣的心情,就會發出什麼樣的音聲,各種音聲不同,源於不同的心情,能細心聽察的人,就能從中體會其內心世界。

正是「靜水照大千」,當水平和寧靜的時候,就能映照出周邊的景致。顏回心地清靜,心思縝密,於是對周圍的感知很敏銳。對於外界的音聲,他能靜心聆聽,在聆聽中,又能聽出其中感情。單單一個悲泣,就可以聽出悲泣中的生離死別。我們聽來恐怕難以察覺,因為都是悲泣之聲,而顏回卻能加以分辨,這也正是他觀察細致、善於用心的結果啊!

子貢曾稱贊顏回道:「回也聞一以知十」,由這則故事,我們更加體會,顏回的智慧的確不同凡響,聞鳥之悲鳴,即可推知人之悲痛。圣賢之智,的確似清水一樣,清澈通透,纖毫必察,不僅見微知著,亦能運用廣大。

回想我們平常生活,聽到鳥鳴也不會多加注意,對周邊的用心程度也不夠。甚至於自己的言行,也不能善加觀察,有意無意還會說一些傷害、打擊別人的話。有時將別人傷害得很深時,自己還全然無知,如此,真可以說是糊涂、暗昧啊!若肯真正靜下心來,用心感受他人心情,體會周邊需要,不但能令我們與人相處更融洽,做事更順暢,也能更清晰地洞察周圍,由中體會人生道理。借此,還可以端正自己言行,提升品德,開啟智慧,生活自然朝向幸福和諧的方向了。

因此,顏回不但智慧高深,德行出眾,他的生活也是快樂自在、無憂無慮。故夫子贊曰:「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別人以為憂苦,他卻能安貧樂道,樂在其中。然而要有顏子之樂,當先學顏子之德行、智慧啊!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www.dfg.cn

上一頁/下一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