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傳統文化

 

 

  

《孔子故事系列》

問  玉

 

【原文】:

子貢問於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珉,何也?為玉之寡而珉之多歟?」孔子曰:「非為玉之寡,故貴之;珉之多,故賤之。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而長,其終則詘然樂矣,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珪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

——《孔子家語?問玉第三十六》

 

【白話易解】:

子貢有一次向孔夫子請教,問:「夫子,很冒昧地向您請教一個問題:為什麼君子以玉為貴而以美石為輕呢?難道是因為玉少而美石多的緣故嗎?」孔子回答道:「并不是因為玉少才以它為貴,美石多就輕賤它。往昔的時候,君子將自己的德行與美玉的性質相比,玉石溫和、潤澤有光彩,正如君子的仁德一般;它紋理細密而又堅實,就好像君子的智慧,心思細膩、縝密,處事周全;當玉石摔碎後,雖然也有棱角,卻不尖銳,不會傷人,如同君子之義,正直剛毅,卻以仁愛存心,念及一切;垂掛著的時候,好像要跌落下來的樣子,象徵著君子的謙下恭謹,有禮有度;敲擊它的時候,會發出清澈激昂的聲音,最後則嘎然而止,與音樂的性德相似;雖然有斑點,但不會因此而遮掩它的優點,縱然它很美,斑點也如此顯而易見,如君子之忠,不偏不倚,毫不掩飾;另外,玉的色彩從各個方面都可以看到,好比君子之信,表里如一,縱在暗室,也誠信不欺;它晶瑩透亮猶如白虹,與天的白氣相似,這是與天相配,與天道相應;而玉的精神可見於山川之中,如『玉在淵則川媚,玉在山而草澤』,所在之處皆能受到感化,如同君子之德風,涵容萬物,利益一方。行聘之時,手執玉石所制之圭璋,不假借他物而自然合乎禮,如君子之德,無須假借外物顯示,自然德風暢然。天下無不以美玉為貴,這是道的顯現。如《詩?秦風?小戎》中提到的『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我想念著他啊,他的君子作風,就如同溫潤的美玉一樣。所以君子以玉為貴,它所顯出的『仁、智、義、禮、忠、信』等品性,正是仁人君子的德風啊!」


《問玉》讀後感

一 玉與君子

自古以來,都有「君子佩玉」的說法。從來不知道玉有這麼多美德,最初讀《問玉》這篇文章的時候,也深深地為之震撼、感動。「玉」它不會言語,沒有炫耀,從不浮夸,只有靜靜的、安然的面對自己,面對同伴,面對贊嘆、毀謗,以及周圍所有善的、惡的人事環境……它不爭不怒,不自暴不自棄,安守自己的節操,的確如仁人君子。

其實,從小的時候,就發現,很多人的名字里都有「玉」,有的是直接用了「玉」,如「黛玉」、「寶玉」等等;有的名字里會有一個字的偏旁部首有「王」字,後來才知道這些字都是各種各樣的美玉的代稱。

雖然我們不太明白「玉」的來歷,也不知道「玉」為何那麼名貴,但有一點我們可以體會得到,那就是父母、長輩們起帶「玉」字的名字時,一定含有對孩子一生的祝福,把對孩子的祝福寄托到「玉」字上,那麼這個「玉」字到底是什麼來歷呢?

《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里如是解:玉,本義作石之美者,即色光潤,聲舒揚,質瑩潔之美石名之曰玉。帝王之王,一貫三為義,三者,天地人也,中畫近上法天地也。珠玉之玉,三畫正均,像連貫形,近俗不知中上(三橫筆劃均衡的為玉,中橫靠上的即王)之義,「玉」字加點於旁,以別之。故珠玉之「玉」,本作「王」,俗作「玉」。

看了這段描述,原來古時候的「玉」與「王」有相同意義之處,就明白「王」字做偏旁的那些字,為什麼是各種各樣的玉的代稱了。

讀了這篇《問玉》才知道,玉的可貴,不是因為數量少,而是因為君子之德與美玉之質相應,與君子的仁、智、義、禮、忠、信等德行相應,并與天地之道相應;尤其文中對於玉的精神的見解可謂獨到:「玉在淵則川媚,玉在山而草澤」,如同君子之德風,涵容萬物,利益一方,不假借他物自然合乎禮。如君子之德,無須假借外物顯示,自然德風暢然。這就讓我們想到,一個人的教育,一個家庭的幸福、單位的發展,甚至國家、社會的繁榮安定,也是要由仁德的教育感化才能夠達成。

所以說,天下無不以美玉為貴,原來是道的顯現。孔老夫子引用《詩?秦風?小戎》里「言念君子,溫其如玉」這句話,佐證上古君子以玉為貴,突出「仁、智、義、禮、忠、信」等品性,正是仁人君子的德風啊! 

《五經通義?禮》里說「玉有五德:溫潤而澤,有似於智;銳而不害,有似於仁;抑而不撓,有似於義;有瑕於內,必見於外,有似於信;垂之如墜,有似於禮。」看來古人對於君子之德與玉質是早在孔夫子之前就有論述了。

《說文解字》中這樣描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絜之方也……」

《說文解字》里的幾點論述再次表明,玉之品質就是君子之德。

後來的孟老夫子說人有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所以,君子首先是一個人,然後再進一步提陞道德學問,成為君子。

正如《禮記?學記》里所說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玉石不經雕琢不會成為人們有用的或者喜愛的器具,一個人也是只有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陞自己的境界,才能夠成為真正的仁人君子,所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二 君子之德

玉的品質即君子之德,也就是人內在本善的外現。

那麼什麼樣的人可以稱之為君子呢?君子的德行到底有多少呢?我們還是來看看古圣先賢給我們的教誨吧。 

《論語?季氏》中提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所謂「顏色和潤曰溫」《詩經?國風?秦風?小戎》里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溫又有「和氣」之義。

「仁」,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代表的是兩個人,有自己,還有他人,於是就構成了一個社會。君子所到之處能潤澤、教化一方,「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是君子的可貴之處,他不會鶴立雞群、標新立異,他不要求別人,只是嚴格要求自己。君子可以親近,可以學習,可以感召有同樣德行的同伴,甚至影響、感化德行不好的人,所謂「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君子「和而不流」,謙謙君子溫文爾雅,會顧全大局,但并不隨波逐流,更不會同流合污,因為君子「窮不改節」,君子會遵循天地賦予他的美德而行事,秉承圣賢的教誨踏踏實實做人,一絲不茍。

《論語?衛靈公》中還這樣描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也就是說君子雖然內心里莊重、莊嚴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頭卻從來不爭。同時,他也決不拉幫結派,謀取私利,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

「縝密」,是說玉的紋理細致周密,就如同有智慧的君子,能夠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智」的本意當「知」講,無所不知的意思。達事理曰智,判可否曰智,具識見曰智,君子的智在於他考慮周全,觸類旁通。《周易?系辭傳》里有「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縝密而不出也」。

夫子說過,「君子不器」。就是說,君子放在任何一個位置上都能夠勝任,并不拘泥一個固定的環境模式。例如真正的君子,首先是位孝子,他不但能夠體察父母對物質生活的需求程度,不同於一般人的,他還知道要孝養父母的「心」、「志」、「智」,幫助父母提陞道德學問,提高人生的境界,圓滿父母的智慧,從而達到「大孝不匱」,然後達到「忠臣出於孝子之門」的境地,最後「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忠孝兩全。

作為領導,能夠照顧到每一位下屬,讓員工都能夠各盡其用,各司其職;做老師的,對學生能夠因材施教,長善救失。

在一個集體當中,我們不僅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還能夠處處為整個團體著想,為團體中的每一位同仁著想,甚至能夠觀照到團隊的合作夥伴、團隊所服務的對象的需要。我們生活中常常說:「這個人很有智慧」,多是因為他能夠活學活用。

《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中,「羊」為善祥之意,也就是說,善良祥瑞為「義」,其本意做「己之威儀」解。許慎先生在《說文解字》也有講到,一己所顯現之外之氣度、容止等,合稱為義。另有「天理正路曰義」。《論語?里仁》中「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朱熹夫子是這樣為其做注的,「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

德行高潔稱之為廉。直,即方正曰廉。廉還指棱,四方木,有一個詞語叫「廉隅」本指器物邊之直、角之方,後借以喻方直之人品。「劌」利傷也,「廉而不劌」,也就是說堅硬而不傷人。這句描述形象地展示了玉的高潔品性:「撓而不折,銳廉而不忮」,為了堅定的信念,寧可折斷也不屈不撓,就連斷開的同時,也不忘恪守自己的本性——「外圓內方」,方的有道理,方的有章法,但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原則而傷到他人。這是玉的可貴,也是君子美德的昭示,那一瞬間,沒有言語,卻令人久久銘記在心,無法泯滅。就像夫子的學生子路,他被殺害離開人世的一刻,也要正冠緊衣,永遠不忘夫子給予的教誨,始終如一……

禮是人類的行為規范,「禮者,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禮不是創造,而是人類與生俱來應當遵循的自然法則。墜,有落下的意思。垂之如墜,非常生動地繪出了「禮」的形象,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自性的流露。《說文解字》中是這樣闡釋「禮」的:禮,履也。就是說禮是用來做的,有躬身踐行的意思。古語云:謙恭有禮。正如君子,自卑尊人,卑是謙卑,不是卑賤,是放低自己,尊重別人,又非常自重自愛。夫子說過: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論語?顏淵》篇也記載了孔子向顏淵講「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的話。「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所以如想恢復「道、德」,首先就要依循禮來行事。

《禮記?樂記》中有記載:「樂者,天地之和也。夫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

音樂可以緩解壓力,和諧感情,使人際關系融洽,使人在行為上向善。甚至對於人感情中的哀、悲之情,也可以通過音樂得以渲泄,使不良情緒趨於平和,不會使人心惑智亂,做出有違禮義的事來。「樂也者,和之不可變老也。」「樂者,審一以定和也」、「樂者敦和」,這些都是說「樂」的基本特徵是「和」。音樂上的「和」逐漸與「禮」相配合,起輔助作用的,用以和諧各種禮義關系。

「叩之其聲清越而長」,不禁使人想到《禮記?學記》中「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的「善待問者」,君子不正是這樣嗎?清越的聲音沒有雜質,令人賞心,而它的聲音又嘎然而止,正如君子的進退有節,張弛有度。樂帶給人的是心與心的交流,能夠移風易俗,起著教化民心的作用。就像君子能夠團結照顧到很多人,他以道義為準則與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個真君子不管他有多少朋友,他都會像空氣里的氧氣一樣,讓朋友們感覺到很歡欣,感到很舒適。

「盡心竭力謂之忠」,古以不懈於心為敬;必盡心任事始能不懈於位為之忠。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為正直之德,不偏不倚。

我們試想,未經雕琢的玉石,還是璞玉的時候,還跟其貌不揚的普通石頭混在一起的,但它并不因此而自餒或是瞧不起身旁的石頭,因為玉的光芒是凜於內而非形於外的。雍容自若的神采,豁達瀟灑的風度,不露鋒芒,不事張揚,無大悲大喜,無偏執激狂,生命的狀態在這里呈現出一種成熟的圓潤。所謂「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所以,君子守之中道而已。

《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中這樣解釋「信」:從人言,言為心聲,凡人說話要落實才能夠見得人,故其本義作「誠」解。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里說:「篤實不自欺,亦不欺人之意。」所以「誠」曰「信」,我們現代人,常常把兩個字連在一起說「誠信」。

古人贊揚有品德、守信用、言行一致人會用「一諾千金」這個詞,這個詞還有這樣一個故事: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非常講信用。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留下了「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的美談。可見,古人對於誠信的看法,就是說到做到。 

「朋友有信」是五倫之一,「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傳統八德。「信」,歷來是傳統文化的五倫八德之一,因為「信」是古圣先賢,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凝練的一種德行,一種做人之本、為政之則和成業之道。

綜上所述,玉所具有的這些品質,都是古代仁人君子之德。

三 君子與小人

在我們的生活中,君子常常與小人相對而言,什麼人能稱得上君子?

這里附上幾則有關君子與小人的文字。

《論語?里仁》里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義」就是「宜」,也就是說,君子走的始終是一條適宜的正路。而小人則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驅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

就是說,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牽掛的是自己道德學問的提陞,小人則惦記的是自己的個人空間。君子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則滿腦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小人之所以喜歡互相勾結,是因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過這種勾結謀取私利和維護既得利益。所謂「結黨營私」,正是這個意思。而君子則胸懷坦蕩,因為他坦然無私,所以能夠平和,能夠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子路》) 

說,同「悅」,高興。一個君子你很容易與他相處,但是你又難以取悅他。假如你想以不正當的手段取悅他,他反而會不高興。決不會說你給他一個小恩小惠,他就給你大開綠燈、大開後門。等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時候,他會根據你的才干,給你安排一個合適的位子,這就叫「器之」。

小人的特點是你很容易取悅他,但是你很難與他相處。生活中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即便你取悅他的方式是不合乎道義的,是不正當的,他也還是會很高興。但這樣的人又是很不容易共事的。你千萬不要以為取得了他一時的歡心,他以後就會一路給你開綠燈,雖然你費了很多力氣,花了很多錢財,很可能最後也達不到愿望,他還會對你求全責備。所以這樣的人你很難與他相處。

有關君子與小人的言語還有很多,這里只摘錄《論語》中的幾句,并做了一些粗淺的解釋。

從《問玉》以及本文查閱的資料,我們想到:有了美玉的品質,有了君子之德,何愁家業不興、事業不旺?國家又如何會不繁榮、社會又如何會不安定?

《大學》有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本立而道生」。

因為家庭、單位、國家、社會都是由單個的社會人構成的,君子之德是修正個人品格的標準,如果人人達標,必是家和人樂,各得其所。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編輯部

上一頁/下一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