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傳統文化

 

 

 

安仁與利仁

 

英國一個民間的環境調查協會,最近指控臺灣,以犀牛角,以及虎骨等,制為藥物,并有餐廳以「虎鞭湯」供應顧客,導致這些稀有的野生動物漸趨絕種,因此發動英國民眾不買臺灣的產物,以為抵制。

外來的此一指控,不禁令人想起經史中若干愛護動物的美談:

後漢書宋均傳說,宋均當了九江太守,獲悉當地有很多老虎,構成百姓的大患,官吏曾設陷阱誘捕,仍然無效,宋均下令縣官,說明:「虎豹為民患,咎在殘吏,而勞動張捕,非懮恤之本也。」於是減除課稅,整頓吏治。說來也很奇怪,那些老虎「相與東游過江」,一只也不見了。

史記殷本紀說,成湯王到野外,看見有人在四面張設捕網,圍捕禽獸。湯王說,這樣一網打盡,太殘忍了。於是叫人撤去三面,并祝愿經過此地的禽獸,欲往左方的,就往左方去,欲往右方的,就往右方去,只有「不用命」的,才入此網。

孔子家語弟子行篇說,孔子弟子高柴:「啟蟄不殺,方長不折。」冬天藏伏的蟲類,當春天來時,啟藏而出,高柴看見不忍殺害。草木春生夏長,高柴對於方長的草木也不忍心折斷。孔子贊許他說:「啟蟄不殺,則順人道,方長不折,則恕仁也。」

孟子梁惠王篇說:「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猛如虎豹,弱如蟄蟲,以至游魚飛鳥,無不同我們人類一樣好生惡死。古圣先賢不問何種動物,一律愛護其生命,無非出自一片人人具有的仁心,這與現代世界各國的自然保育觀念顯然不同。現代自然保育,只著重在稀有野生動物的保護,使其不至於絕種,目的是為避免危害人類自身生活環境,而須維護平衡的自然生態。論語里仁篇說:「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安仁是出於吾心之自然,無所為而為之,利仁是知道行仁有利,有所為而為之。現代保育觀念,勉強可以說是利仁,距離我古圣先賢的安仁還是很遠。但能利仁,也很可貴,果能由利仁而漸進於安仁,則是人文教化的一大進展。

英國環境調查協會人員這次來臺灣調查,及其公開發表的指控,給人的感受,是不甚客觀公正,但今日臺灣獵捕禽獸的風氣,也確實值得自我檢討,但愿國人回過頭來,多多接受圣賢的教化。

——摘自《儒學簡說》 徐醒民教授著

(全文完)

 

 前頁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