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號:CHJ_2005002 雜志下載   
 
 

 

 字 經

[原文]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茍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時 運不窮
 
曰南北 曰西東 此四方 應乎中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稻粱菽 麥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馬牛羊 雞犬豕 此六畜 人所飼
 
曰喜怒 曰哀懼 愛惡欲 七情具
 
匏土革 木石金 絲與竹 乃八音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孫
 
自子孫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倫
 
父子恩 夫婦從 兄則友 弟則恭
 
長幼序 友與朋 君則敬 臣則忠
 
此十義 人所同 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 為學者 必有初
 
小學終 至四書 論語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記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講道德 說仁義 作中庸 乃孔汲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學 乃曾子
 
自修齊 至平治 孝經通 四書熟
 
如六經 始可讀 詩書易 禮春秋
 
號六經 當講求 有連山 有歸藏
 
有周易 三易詳 有典謨 有訓誥
 
有誓命 書之? 我周公 作周禮
 
著六官 存治體 大小戴 注禮記
 
述圣言 禮樂備 曰國風 曰雅頌
 
號四詩 當諷詠 詩既亡 春秋作
 
寓褒貶 別善惡 三傳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經既明 方讀子
 
撮其要 記其事 五子者 有荀揚
 
文中子 及老莊 經子通 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 自羲農 至黃帝
 
號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號二帝
 
相揖遜 稱盛世 夏有禹 商有湯
 
周文武 稱三王 夏傳子 家天下
 
四百載 遷夏社 湯伐夏 國號商
 
六百載 至紂亡 周武王 始誅紂
 
八百載 最長久 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干戈 尚游說 始春秋 終戰國
 
五霸強 七雄出 嬴秦氏 始兼并
 
傳二世 楚漢爭 高祖興 漢業建
 
至孝平 王莽篡 光武興 為東漢
 
四百年 終於獻 魏蜀吳 爭漢鼎
 
號三國 迄兩晉 宋齊繼 梁陳承
 
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東西
 
宇文周 與高齊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傳 失統緒 唐高祖 起義師
 
除隋亂 創國基 二十傳 三百載
 
梁滅之 國乃改 梁唐晉 及漢周
 
稱五代 皆有由 炎宋興 受周禪
 
十八傳 南北混 遼與金 皆稱帝
 
元滅金 絕宋世 輿圖廣 超前代

 

九十年 國祚廢 太祖興 國大明

 
號洪武 都金陵 迨成祖 遷燕京
 
十七世 至崇禎 權閹肆 寇如林
 
李闖出 神器焚 清世祖 膺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古今史 全在茲
 
載治亂 知興衰 讀史者 考實錄
 
通古今 若親目 口而誦 心而惟
 
朝於斯 夕於斯 昔仲尼 師項橐
 
古圣賢 尚勤學 趙中令 讀魯論
 
彼既仕 學且勤 披蒲編 削竹簡
 
彼無書 且知勉 頭懸梁 錐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如囊螢 如映雪
 
家雖貧 學不輟 如負薪 如掛角
 
身雖勞 猶苦卓 蘇老泉 二十七
 
始發憤 讀書籍 彼既老 猶悔遲
 
爾小生 宜早思 若梁灝 八十二
 
對大廷 魁多士 彼既成 眾稱異
 
爾小生 宜立志 瑩八歲 能詠詩
 
泌七歲 能賦棋 彼穎悟 人稱奇
 
爾幼學 當效之 蔡文姬 能辨琴
 
謝道韞 能詠吟 彼女子 且聰敏
 
爾男子 當自警 唐劉晏 方七歲
 
舉神童 作正字 彼雖幼 身已仕
 
爾幼學 勉而致 有為者 亦若是
 
犬守夜 雞司晨 茍不學 曷為人
 
蠶吐絲 蜂釀蜜 人不學 不如物
 
幼而學 壯而行 上致君 下澤民
 
揚名聲 顯父母 光於前 裕於後
 
人遺子 金滿? 我教子 惟一經
 
勤有功 戲無益 戒之哉 宜勉力

 

 

 

小篆

隸書

楷書

會意,形聲字

: 小篆「仁」,從「人」 ,從「二」。「仁」是二人合而為一,乃親如一體也。按「二」者有兩者相容的仁厚之象,即厚以待人,故能親。二人能相容相合,故有視人如己之意,本意作「親」解。孔廣居以為:「仁,親也,人莫親於父母,故以二人為意。」又「二」象上為天下為地,蓋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

其義有:

至大至善之道德曰仁。

愛曰仁。仁以愛人。上下相親,謂之仁(中庸)

有仁?者亦曰仁

同情愛護曰仁。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仁者人也

仁者心之本體,性也,理也,覺也。如「孝悌也者,

其為仁之本與」

德教,德化,善政曰仁

教化曰仁

人若心中永遠包含著兩種人,一為善,一為惡,則此人心中必有至愛,當能與人和睦相處,化干戈為玉帛。故古人言:「仁者無敵」;或云:「仁者愛人也」。確實人若有恕人之心,容忍之心,則所到之處,莫不如春風化雨般,處處見一片和煦之氣象

故「仁」誠為立身處世之根本。

 
 

中國文化可以救家庭、社會和全人類。當我們面對家庭、工作、社會等問題束手無策時,用我們的摯誠和信心,在中國文化中尋求解決方法,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必能走向幸福美滿的人生。

對於古圣先賢的教誨、明師的教導,我只有一個心念:如何落實在起心動念處,落實在日常生活里?從來沒想過:這一條我做不到。

文言文是祖先的恩澤。學習文言文的障礙不在外界,而在自心。

我摸索了十多年的人生經驗,不過是經典中的一、二句話。

接觸《弟子規》後,越學越感受到它對孩子的一生至關重要。以致於在為兄友介紹時,不禁痛哭失聲:為什麼小時候沒有人教我這些做人的道理?我絕不愿意下一代再走我的彎路。沒有人會自甘墮落,只是沒有機緣接受圣賢的教誨。

對於中國文化,要深入學習,抓住根本,學圣賢人的存心。還需根據現實中的人、事、物環境,靈活運用,不能學呆。如果不用謙恭的態度向圣人學習,就隨意妄加批評,那無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現今這個知識爆炸的環境中,對於學什麼,要做出正確的抉擇。書讀得多,并不代表有智慧。「非圣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何以中國文化在近百年來出現衰象?萬法因緣生。衰象的因是讀書人言行不一致,自己所作所為與圣賢教誨相背。緣是有人帶頭摧毀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的光芒就是祖宗的庇蔭。要想復興中國文化,其因緣亦自可見矣。

 
 

何喜非懮  何懮非喜

[原文]

子生而母危,鏹積而盜窺,何喜非懮也;貧可以節用,可以保身,何懮非喜也。故達人當順逆一視,而欣戚兩忘。

[譯文]

就母親來說生孩子是一件很危險的事,積蓄金錢卻又容易引起盜匪的窺視,可見任何一種值得高興的事都附帶有危險。貧窮雖然可悲,但可以使人勤儉,疾病雖然痛苦,但可使人學會保養身體的方法,可見任何值得懮慮的事也都伴隨著歡樂。所以一個心胸開闊的人,總能把順境和逆境一視同仁,因此也就自然忘掉高興和懮傷了。

 
 

溫公愛兄

    《德育故事》白話解

司馬光一生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忠於朝廷。他地位顯赫,德高望重,人們除了對他的德行備極推崇之外,他發乎真誠的友愛兄弟的情懷,更是流傳千古。 

司馬光的哥哥,字伯康,名旦,兄弟兩人的感情特別地好。當司馬光退居在洛陽的時候,每次返鄉探親,總會探望兄長,他對哥哥既敬重又倍極關懷。 

當時伯康已八十歲了,而司馬光也年事不小,但侍奉兄長就如同侍奉父親一樣地盡心盡力。尤其老人家體質羸弱,消化不佳,為保康健常需少量多餐,故照顧頗為費神。所以每當吃完飯不久,溫公總會親切地問候哥哥:「您餓了嗎?要不要再吃點東西?」幾乎是時時刻刻地關注,就如同照顧嬰兒般地無微不至。 

當季節的交替,氣候極其不穩,老人最怕的是著涼。所以天氣稍稍轉涼,司馬光就常常輕撫著兄長的背,并關切地問道:「衣服會不會太薄?會不會冷?」隨時都注意到哥哥的衣服是不是足夠保暖。日日噓寒問暖,兄弟間的情懷自然地流露,這是何等地溫馨感人! 

人的一生,和兄弟姐妹相處的時間,往往超過父母,故應該彼此相互提攜照顧,正所謂是「同氣連枝,骨肉相連」。又諺云:「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因而,兄弟間真摯的友愛,是多麼地彌足珍貴,我們應當更加地珍重愛惜。 

溫公和兄長間的手足情懷一直是古今的美談。故李文耕說道,司馬溫公是「一代完人」,他的品德、學識、涵養都無懈可擊,他的孝順、友愛、忠誠都出自於天性,是我們後人的表率。 

孟子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也就是說,孩子在孩提時代懂得敬愛父母,稍微長大之後懂得友愛兄弟,這些都不用學習就能知道的,因為它是源自於自然的天性,是人人本具的良知良能,正是所謂的「人之初,性本善」。 

溫公雖然高官顯貴,但照料兄長從不委由仆人代勞,巨細靡遺,都親自操持,這種至情至親的手足之愛,與下人照顧是全然不同的。我們想想,兩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相互扶持、相互照顧,那是何等感人的畫面!

 對於兄長伯康,溫公是恭敬到了極處,也愛護到了極處,所謂「友愛至極,無以復加」。《禮記》云:「聽於無聲,視於無形。」難道不正是如此嗎?

 的確,天底下很少有人能擁有這般幸福的手足之情,畢竟人懂得珍惜的時候短,往往都是在失去之後才知後悔,為什麼過去不對他好一點?所以珍惜親情的可貴,是何其重要! 

溫公的兒子司馬康,也繼承父親之志,自幼就聰穎過人、勤奮好學,不僅學識淵博,更通曉經史,又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史學功底,參與了父親《資治通鑒》的編纂工作。侍奉父母極其孝順的他,在母親去世之後,悲痛至極,三天三夜都滴水不進,哀痛逾恒,完全看到溫公的風范。 

司馬康為人恭敬謹慎,不茍言笑。在路上,人們見到他溫文的舉止和脫俗的內涵,即使不認識他,也知道他一定是司馬光的兒子。因為深厚的學識與嚴謹的家風,熏陶了他非凡的氣宇。他能如此優秀,都與父親的教誨息息相關。

 司馬溫公照耀青史的偉大風范,啟發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人們從他不凡的品操中,體會到了真正的忠誠愛國與骨肉的至情,也見到了一位讀書人能「退則獨善其身、進則兼善天下」的卓絕操守。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身體力行,追隨這種不朽的精神風范,世世代代綿延不絕、長盛不衰。

 
 

說 苑 粹 英 

1. 婚姻之道廢,則男女之道悖,而淫佚之路興矣。     

 ——選自《政理48》

2. 地廣而不平.人將平之;財聚而不散,人將爭之。     

 ——選自《政理37》

3. 善言進,則不善無由入矣;不進善言,則善亦無由入矣。   

——選自《政理35》

4. 百姓不親,五品不遜。契教以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辨,長幼之序。

——選自《貴德3》

5.君子博學,患其不習;既習之,患其不能行之;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讓也。

——選自《談叢80》

6. 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

——選自《談叢71》

7. 枝無忘其根,德無忘其報,見利必念害身。故君子留精神寄心於三者,吉祥及子孫矣。

——選自《談叢75》

8. 高山之巔無美木,傷於多陽也;大樹之下無美草,傷於多陰也。

——選自《談叢69》

9. 福生於微,禍生於忽,日夜恐懼,惟恐不卒。

——選自《談叢32》

 
 

《醫道》觀後感

  中醫博士生

從不看電視的我,懷著一份好奇的心情觀看了國學老師介紹的韓國劇《醫道》。此劇展現了韓國著名醫書《東醫寶鑒》的作者許浚一生的坎坷和最終的成就。對於初入中醫之門的我,在增進醫術和提陞修養方面有很多的啟迪。

初學醫術的我們大都懷著一種心態,就是以最少的付出努力求得盡量多的知識,這或許是現代這個社會求速的心態使然吧,總想尋找捷徑、尋找妙法以達到最快最好的效果或收益。例如到處抄方,想碰到治療多種疾病的有效方劑,而不知隨證加減;或尋找能夠致富的秘方和單方。觀罷《醫道》中許浚學醫的艱辛過程,實令我們不能不汗顏。他從最低層的粗活開始,挑水而知一百多味水,然後親自采藥、煎藥,經歷了種種磨難,才學到難得的醫學知識,而我們能輕而易舉的學到知識,卻不知珍惜,真是『容易得到的而不知珍惜』,『身在福中不知福』。

另一方面,也讓我深深的反省自己的學習態度,對高尚的醫學沒有恭敬之心,對中醫的學習沒有緊迫之心和堅定的信心。對中醫的信心要來自於實踐,許浚正是看到他師父精湛的醫術才會讓我生起無比的信心,而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忍耐任何的艱難和屈辱,所謂『一切法得成於忍』,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心愿ˉˉ成為了一名真正的心醫。

我們從許浚身上學習到什麼呢?

學習要以堅定的信心為根本,這是我們入寶山的兩足;恭敬的學習態度是基本條件,是我們伸手取寶的雙手;而最後要從知識寶山的山底爬到山頂需要不畏艱難,忍受種種磨練,辛勤的學習才能最終成就。千萬不要存有任何僥幸和偷閑的心理,就想能成為名醫,反而會害了別人,害了自己。

現代許多人選擇醫生,只看醫生的職稱和地位、發表文章的多少或者醫術,而并未把醫德做為衡量標準。實際上一位真正高明的醫生,醫術一定與德行成正比。如果一名醫生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賺錢謀生,那麼當他把心思放在賺取金錢時,他對如何更好地治病救人就不會深入和認真思考,醫術水平就會僅僅停留在某個階段而不會增長,因為他已經滿足於目前能夠賺錢的水平上了。

但是真正體貼病人,以解除病人痛苦為己任的醫生就會時刻尋找最佳的解決辦法。由於天下的病不可能全部治好,才促使真正為病患著想的醫生不斷提陞醫術,一直到老,終無間斷。這種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我們醫生學習的動力和人生快樂的源泉。劇中許浚親自為瘡瘍病人吸取膿液;照顧遭人厭棄的麻風病人……一次他在科舉考試中途遇到病人,其他參加科舉的醫生怕時間不夠都走了,而他愿意留下,治療看護患者四天四夜,因此耽擱了考試的時間。雖然失去了考試的機會,但是卻贏得了當地人民和政府官員的擁戴,也得到老師的寬恕和信任,最終成就了他的醫術。

我的中醫老師一開始就教導我們一定要重視醫德,他說:『大夫的職責就是治病,不可以有貧富高下之分,例如有一個明天就要處死刑的人病了,你今天也要以相同的認真態度去治病;一個只重牟取名利的醫生最終都不會有好的下場。因為心不正,自身的氣已偏倚,正氣不存內,則很容易被邪氣侵襲,所以往往自己身命都不保。』所以不但醫生自身的醫德和醫術成正比,而且幫助病人和利益自己也是一體的,不能真正的利益別人就是害了自己。

醫生擔負著病人生命的重托,所以治療一定要遵循醫學道理,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原則而堅守之。劇中許大夫在行醫過程中遇到了許多不愿依從治療的高官甚至皇親國戚,他都冒著生命危險及時實施應有的治療,顯出醫生的威嚴和不分貴賤,不媚權勢的氣節。一次給國舅治療早期的胃癌,卻被拒絕服藥而砸傷了腳骨,流血的許浚只是平心靜氣的說:『即使再蠻橫的病人,只要我把他的病治好之後,他事後會感激醫生的。』許浚的心中只有病人,如何用最好的方法使病人得真實長遠的利益,不會顧及到自己是否被誤解和傷害。這時我想起老師的囑咐:『醫生所忌,卑躬屈節、 醫無主見、妄投病家所好。』

在做人的態度上,許浚從來不計較以前的恩怨,總是一次次的給予傷害過他的人以無分別的幫助,怨親平等。而日久見人心,最終感化了所有以前傷害過他的惡人,所謂的『君子德風,小人德草』乎!劇中他給誣陷過他的官吏小卒治病,并親自用嘴吸出深陷在背上的膿血。以自己的真誠和德行感化了周圍的人。

在許浚一生的成就中,我們深深的體會到師道傳承的重要性。據韓國的師姐說,許浚一生的三個老師都是當時最高明的醫生。他的師父患了晚期胃癌,為了找出醫治的方法,他獻出自己的身體讓學生學習研究,最終成就了許浚治療早期胃癌的醫術。看到此處,我們每一個人無不是淚流滿面,而許浚一生都不敢忘記老師的恩德,繼承老師的遺志,不畏艱難、不惜生命為所有苦難的人們盡心盡力的服務,與他們心心相通。他和老師的心永遠在一起,那種震天撼地的道義足以使人生起傚法之心。每次提及老師的恩典時,我都會自覺有一股很大的力量在人生支持當中。而中國傳統文化的每個方面都需要有師承,只有將其深義心領神會,才能使自己與文化融為一體,而不是單單通過學習一些外在的技藝所能承傳下來的。

片中柳義泰年輕時自負而氣盛,會讓我們反省自己的卑慢和刻薄,學會在任何學術地位時都要謙虛。在當時社會等級制度下,許浚的父親告訴他說,人不是因為地位而高貴而是因為行為而高貴。許浚的經歷告訴我們不論遇到多少困境時,都要自己勇敢地面對,從挫折的地方爬起來;許浚的母親和妻子給予他鍥而不舍的精神支持和生活上的幫助,讓我們懂得一個人即使有再大的成就,也不應該自我滿足和驕傲,因為沒有親人和朋友的援助,僅靠自己努力是難以成就的。這讓我們學會感恩每一個身邊的人。

 
 

qu-03  經典教育重在『落實』

我們來分析一下您說的這種情況:在讀經典的過程當中感覺孩子聽話認真,為什麼念到《論語》《孝經》時又不聽話不認真了呢?這里有沒有一個矛盾,因為讀經典很特別,經典是圣賢的教誨,念出來的時候氣氛會是另外一種狀態,所以在那個磁場中就特別能夠讓人感覺什麼?舒服。不信你就試試看,你走進一個有幾百年歷史的書院,書香氣息濃郁,你走進去感覺怎麼樣?很舒服。你再走進殺豬宰羊十年來的房子,你走進去一定會感覺不一樣。

所以,很多孩子接觸經典的頭兩個月都會有好的表現,而這種聽話認真的好現象能夠延續下去就要靠孩子的存心。孩子的心念真正放在落實圣賢的教誨上,才能讓他的改變持續下去。假如只是讀讀而已,他的心性沒有轉變,而沒有轉好的心性就會往下流跑,即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有一位真正認真落實圣賢教誨的媽媽,她很認真地教她的孩子,她很有體會地說:『我只要一天不抓他的德行,我都覺得他一天都退步!』這句話很深刻。因為現在的大環境怎麼樣?污染太嚴重了,你帶孩子在馬路上走,所有色情暴力都在表演給他看,所以德行的紮根刻不容緩。你好好地花三年時間幫他把根紮下去,你一輩子才有好日子過。

提到說話的表達能力提陞了,家里人挺高興,請問高興什麼?你高興他講話進步了,你還帶他出去炫耀:『來,給叔叔背《三字經》;來,給伯伯背《弟子規》。』背完之後,叔叔伯伯說:『哎喲,才幾歲就能這麼背了,真不得了。哎喲,比叔叔還棒,比伯伯還棒!』孩子都不知道他自己棒在哪里,夸得自己都蒙掉了。所以,家長的價值觀、家長的好惡直接影響小孩的價值觀。有一位很有成就的女士談到小時候父親怎麼教育她的往事,她有一次考一百分,心里想:你看我這麼厲害,考一百分。回來拿給她父親看,心里想父親一定會怎麼樣?會給她大表揚,說不定還給她五塊錢。結果她父親接過來看一看,很嚴肅對她說:『考一百分有什麼了不起,你每天就乾這件事,就讀書,考一百分是應該的。這句話有沒有道理,你看媽媽每天工作,還要打掃,一大堆事情要乾,我們當學生每天就只有讀書而已,把學習學好是什麼?本分。』

現在家長不是這樣引導孩子,學習好就給他禮物,所以他以後把學習當作要禮物的籌碼,他是為父母學習。所以,父母的一個態度就影響孩子對事物的價值判斷。『慎於始』是教育里面至關重要的一個態度。對孩子的教育一開始要特別謹慎,教育的方法不能錯。我的父母從小到大沒有跟我們講過一句『好好念書,趕快去念書』的話。因為父母演出好學的榜樣,我們沒有被父母要求讀書,自己心里會感覺讀書是誰的事?是自己的事。

 qu-04  母親如何承擔小孩的德行教育?

我們能夠全心全意在當下用心的前提是接受現狀。當你心中對目前的狀況還有抱怨,還有不舍,還有很多情緒,你就會跟人家攀比:你看,人家的先生多刻苦,我先生在外地工作。你的心假如這樣想,你的心神就會常常起伏不定,你就無法將你的心全神貫注在家庭,貫注在孩子的教育上。所以,要先安住自己的心,要先接受現實。

人生不是給你一盤好棋下,那看不出你的功力多厚;人生是給你一盤不怎麼起眼的棋,你卻能每一步都走得有聲有色,那才是你的功夫。我有很多的同學,他們都是母親帶大的(父母離婚),其中有幾位同學成就很大,為什麼?我常常會問為什麼,因為我常常喜歡去了解為什麼,所以我去接觸這些同學,我會觀察他們的家庭狀況。我得出一個相同的結論,就是當他的母親面對人生的變故,沒有抱頭痛哭,沒有自怨自艾,她重新站起來全心全意栽培小孩,所以這樣的孩子特別有勇氣,這樣的孩子對母親特別孝順。

所以,事在人為。有外公外婆在,你一定要先跟自己的父母溝通教育孩子的原理原則,不能你有原則,他們沒原則,這樣教下來會教不好孩子。孩子很會察言觀色,家里的長者教育他的原則不一樣時,他一定往特別松的人背後鉆。你很生氣要打他,他就躲到外婆後面去了。這樣一來,他的腦筋就用在如何逃避責任上,而不是如何面對自己的錯誤,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你不要以為那只是躲到奶奶後面的一個動作而已,有這麼嚴重嗎?這牽扯到一個孩子面對自己的錯誤啊,這絕對是影響一生的大事。回想我小時候犯錯的情形,我的父親很生氣(父親處罰我的次數沒有超過五次),他就拿起棍子,把我帶到房間里面去。我這時回頭看著我的爺爺和奶奶(你們可以感受到眼神當中的乞求),我的爺爺馬上眼睛瞪得很大,責罵我:『誰叫你自己要犯錯,被處罰了活該。』那時只覺得我的爺爺怎麼這麼絕情。說完就帶著我奶奶上樓去了。這時候是叫天天不應,只好面對什麼?自己的錯誤。現在自己教書了,突然感覺到我的爺爺真有智慧。假如愛孩子的方式錯了,是害了孩子。該兇的時候兇孩子是對他的愛護,對他的提攜。

所以,你跟外公外婆達成共識,在教導的原則上才能夠配合默契。最好的方法是先建立長者的共同語言,讓他們了解教導德行應該注意落實《弟子規》中的入孝出悌、謹信愛眾親仁、余力學文。諸位老師,一句『事雖小,勿擅為』可以包含孩子多少生活行為,只要他犯錯了,他無理了,他做出了危險的行為,你馬上可以告訴他『事雖小』,孩子會回答你『勿擅為』。所以,我們做家長長輩的要先掌握德行教育的綱領,自然就能夠知道在哪些方面要注意,好多的問題都是從第一步開始做,第一步是修身,第一步就是落實《弟子規》。

 
 

致有心從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與圣賢教育工作者的一封信

 

本網自開通以來,承蒙各界人士熱烈支持,在此衷心感謝大家的厚愛與支持,也深刻體會到「?不孤,必有鄰」的溫馨。我們也將全力以赴,不負大家對本網的殷切期望。

近來,我們陸續推出《弟子規》、《傳統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等講座後,得到社會各界極高的評價,紛紛感受到此講座,確實能為建立和諧家庭、加強德行教育、維護社會安定祥和提供具體的指導方向。因此,有許多志士仁人欲投入此項圣賢教育,紛紛來函希望我們能給予指導或提意見。對於大家能夠深刻認知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愿意奉獻力量共同承傳圣教,除深表敬意外,我們也極愿藉一點心得與經驗,與大家共同分享。以下幾點是我們所積累的經驗,向有心學習者提供一點建議:

如果您愿以這一生致力弘揚中國圣賢教育為終身志業,并成為一個優秀的老師,我們的經驗如下:

基本要求:

1、要有傳統文化與古文的基礎。

能背弟子規并能落實;能背三字經、孝經、認識中國歷史;熟悉四書、古文觀止、五種遺規、德育故事等。因為從事這項教育工作不是憑一時的發心可以勝任的,首先要衡量自己的功夫有多少,才能承擔這項不凡的工作,如果功夫底蘊不夠,從事這項工作會很艱辛,挫折也會很大。

2、要發真誠心,肯吃苦、能耐勞。

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能接受各種歷練、才能鍛練出一身的功夫,否則很容易因為功底不厚而中途變節,因為弘揚文化的工作誠非易事,必須能歷事練心,真誠的付出之外,還須要有與教育相關的工作經驗,這樣才易獲事半功倍之效。

3、 最好能具有教學經驗。

教學經驗是提供課堂上豐富內容的來源,同時也是提陞教學質量的基礎。所謂教學相長,在教學中身為老師者,也正是一個學習者,因為學生身上的所有問題,都是考驗老師的教學方法與能力,老師要有因材施教的智慧與耐心,才能真正啟發孩子的善心與智能,進而能夠化育他,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長善而救其失。

4、必能有充分的備課能力,養成好學的精神。

朱夫子言學子修學,展開經典要能與之相應。因此,肯自我嚴格要求,融入課文內容,進而才能有所體會,有所領悟。果能先從自己以身作則開始,上課自然能流露真誠,與學生沒有距離了,自然能夠感人於無形、攝受於人心,教學功效自然發揮到極點。

5、對於自己音聲的要求。

發音要正確標準。由於各地口音不一,假使不注意發音的正確性與否,對於教學的品質是有重大負面的影響,故如果有口音過重者,當先要矯正之。

以上幾條若能做到,那麼您將是一位極為優秀的老師,足以能承擔這項神圣工作。雖然我們的提議要求很嚴格,但是抱著「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目標,深信,我們必能成為一位非常出色的好老師,愿我們偕手互勉,共同為承傳圣賢教育齊心努力。


《大方廣公益文化網》網址:http://www.dfg.cn 

《誠敬教育網路學院》網址:http://www.dfg.cn/big5/chengjing


網站導航 - 聯系信箱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