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生活學堂 每周經典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生園地

 
前往北京誠敬仁首頁

孝道過時了嗎

 

朋友學習傳統文化,家人總擔心她「與時代脫節」、「落伍」,於是,常常轉發給她一些反對傳統文化的文章。她說自己不為所動。可是,最近一篇文章讓她有點困惑,因為文章討論親子關係的理念不無道理,而文章引用某位名導演的話得出結論:孝順與當今普世價值相違背,是一種過時的觀念。朋友問我的看法。我寫了以下文字給她看。讀了以後,朋友說,名導演的想法、以及文章所提倡的親子關係與傳統孝道其實並不矛盾,只是名導演和文章作者都沒有真正理解古人所提倡的「孝」的真正涵義,就像我們過去一樣。

我小時候,提起「孝」字,就想起電影中某些在長輩面前痛苦地壓抑自己渴望的形象。生活中,見到很多父母,要麼對孩子動輒訓斥、打罵,聲稱「棍棒底下出孝子」。要麼包辦太多,並且用「都是為你好」來要求子女服從。所以,我對「孝」有太多的誤解,認為孝似乎等於迂腐、懦弱、無獨立人格。

基於這種誤解,我沒跟自己的孩子提過「孝」字。我學習西方教子書籍,給孩子讀美國人寫的美德教材,希望孩子從中學會愛與尊重,培養誠實、擔當等品德。我也刻意回避使用「聽話」這個詞,認為「聽話是奴隸才做的事」,我希望我的孩子有獨立的思想和判斷力,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被「思想枷鎖」束縛。可是,我這樣教出的孩子,在初中時,偶然看到《幸福人生講座 —— 細講弟子規》光盤後,向我反省,他雖然在家裡外邊都能隨叫隨到、心中卻有時不耐煩。讓我不得不對《弟子規》刮目相看,決定看看《細講弟子規》都教些什麼。

坐在電腦前,恰好看到泰伯「孝父讓天下」的故事,令我感動不已。過去總以為古代王室都是同室操戈,可是,作為長子的泰伯,本可以順理成章繼承父業,卻因善解父親之意,離鄉背井到江南開闢新生活,將江山讓與三弟,再讓與三弟之子、開創周朝八百年基業的文王,這是多麼博大的胸懷!這樣的孝順,遠離權力、地位、控制欲,是真正的淡泊名利。這樣的孝順,不是懦弱。能去一個新環境中白手起家,需要真正的勇氣。這樣的孝順,不是沒有主見的奴性。愛父親、愛兄弟,真正為天下人的福祉著想的人,才甘心情願讓出天下。這種「孝」與「順」所展示的智慧與胸懷,是我過去想都沒想到過的。三千年前,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先祖,有著這樣和諧的家庭關係,這是我們「現代人」做夢都夢不到的。

《中華德育故事 泰伯採藥》

於是,我被傳統文化所吸引,並在「大方廣文化公益網」的文章、德育動漫故事和《落實弟子規直播課》引領下,走入經典,學習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智慧,對「孝」字的理解也逐漸深入。我們中華先祖所提倡的「孝」,不僅涵蓋了現代人所提倡的愛、尊重、平等等所謂「普世價值」,而且其涵義要更深、更廣、更遠。

父母給予了我們物質生命 —— 身體,又用無私的愛將我們養育成人。所以,孝道培養愛心,教我們從尊重父母、感恩父母、回報父母做起。小到言談舉止,大到規劃人生,我們在做出抉擇時,都要顧及父母的感受。一個人如果能從小就養成時時替他人著想的習慣,將處處受歡迎,這是真實的人生智慧。尤其是,孝道教我們「身有傷,貽親憂」,感念父母的辛勤付出,就必須從小就懂得珍惜和關愛自己的生命、健康,衣食住行都要謹慎對待,讓身體能用得長久。「德有傷,貽親羞」,要努力做個品德良好的人、有獨立生存能力的人。這樣,長大以後,就可以有本事照顧好自己,照顧好父母家人,服務社會,才不辜負父母的培養,不枉費父母的苦心。從而,孝道所倡導的愛,又衍生出責任、自律、勤儉、習勞、好學、謹言慎行、服食有節、起居有常等良好品行……所以,孝道教我們的愛,是智慧的愛。

因為「天同覆,地同載」,孝道教我們不僅要愛自己的父母,還要「事諸父,如事父」,用愛父母的心去愛他人。師長、領導、朋友、同事、客戶、大眾,他們也是別人的父母。見到他們的需求,聯想到自己的父母,將心比心,才能真正生起同理心、同情心,真誠地幫助他們。

在當今社會,我們做兒女的,偏偏在「外人」面前還能客氣,在父母面前卻往往無所顧忌、不耐煩、跟父母頂嘴、對著幹。捫心自問,其實,我們對「外人」的「客氣」裡面免不了欠缺了真誠,夾雜了功利心與敷衍。「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古聖先賢懂得,只有真誠地愛父母、願為自己父母付出的人,才能推己及人,在工作、生活中發自內心地為別人付出。所以,孝道教我們的愛,是真誠的愛,平等的愛。

再進一步,孝道還教我們「泛愛眾」、「毋不敬」,把愛心、恭敬心擴大到愛天地萬物。愛自然、愛國家、愛社會、愛事業、愛生活……「孝」文化不僅涵蓋了現代人提倡的環保理念、公德意識,如教導我們珍惜有限的資源、恭敬對待一切物品。還教導我們認真對待一切事。 所以,孝道教我們的愛,是無比廣博的愛。

歷代祖先將這種人生智慧用代代承傳的方式保留下來,由父母在言傳身教中教給我們,使我們生下來就可以站在先人的肩膀上高瞻遠矚。因此,中華先祖是我們精神生命的源泉。我們的愛心不應只限於父母,而要感恩歷代先祖,並接過「接力棒」,將祖先留下的精神財富傳給後代子孫。所以,孝道教我們的愛,是長遠的愛。

在《弟子規直播課》中,楊老師告訴我們,成年家長也是自己父母、祖先、老師的弟子,所以,也要用《弟子規》的標準修正自己的言行。過去聽到這些,只是想到,我要求孩子諸如早起、勤奮、節儉,以及遠離遊戲、垃圾食品之類,自己要先做到。最近讀了一些「強勢父母毀了家庭」、「愛得令人窒息」的報道,體悟到,家長用什麼方式對待子女,最影響孩子的心態、性情、為人處世,甚至關係到孩子將來如何對待自己的下一代。再回想起楊老師的話,進一步理解楊老師為什麼一直強調家長要與子女一同落實《弟子規》。

反省自己,當孩子有不同的看法時,我比較容易急躁,不知不覺中音量就提高,語氣變得強硬,雖然算不上「咆哮」、「河東獅吼」,但還是沒有做到「理服人,方無言」。

另外,我們家長往往容易一廂情願地按自己的想法設計、安排,「以愛的名義包辦」孩子的一切,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而當孩子有不同意見時,我們又往往用「勢服人」的方式強制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良善的選擇。對照《弟子規》「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這種做法也屬於沒有盡到對自己父母、祖先、師長的孝道。

古人在家訓中教育子女「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把心量擴大到家族、國家、天下,非為一己之私。我們今天作為父母,卻往往把心胸限制在狹小的圈子裡,還以為「都是為孩子好」,這正是不讀聖賢書的結果。

而古人所提倡的「順」,也不是我過去所理解的「無主見,無獨立人格」。大舜、閔子騫忍辱負重,為我們展示的是一顆為人著想的心,一種忘我的精神,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一種完美的人格。這種「順」的教育,是培養公心,教我們放下我執,學會圓融的處事智慧。

想想我們現代人,往往過於執著「我」的權利、自由,不願「我」受一點委屈去成全別人,結果,容易造成與人衝突。不想受的委屈還得要受,想遠離的挫折卻還得要遭遇,憤怒、怨恨還是不可避免,甚至放大、升級。這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換位思考,不懂得謙讓、忍讓,處理問題沒有智慧的結果。

具體到親子關係中,楊老師教我們多站在父母角度想想,就會讓親子關係和諧起來。例如,選擇父母心情愉快的時候溝通,不要因為「我」現在想說,而在父母心情不好或忙碌時討論問題。父母有時顯得嘮叨,是因為那些事是他們心目當中最關切的,所以才反復叮嚀,不要因為「我」現在不愛聽,就用「這句話已經聽很多遍了」來打斷。楊老師提醒:我們認真傾聽,父母放心了,才不會再嘮叨。即使是父母的要求過於苛刻、態度過於急躁,或者父母的限制、管束過於嚴厲,也要體諒父母「愛子心切」的苦心,要能包容,並設法心平氣和地溝通。而不要因為「我」已經不耐煩了,就「消極抵抗」。當然,如果父母的做法違反道德,《弟子規》教我們要和顏悅色地「諫使更」。所以,認為孝順是「唯父母命是從」,實在是我們錯會了古人。

「夫孝,德之本也」。數千年來,這種獨特的孝道教育,為我們民族歷史的天空,留下了太多光耀萬古的明星,為我們展示「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心量,「恕己之心恕人」的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擔當,「為萬世開太平」的大願大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於職守……「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面對現代社會的新情況,我們如果能在學習、踐行古聖先賢的教誨中汲取經驗,獲得清淨心與定慧力,就可以賦予孝道適於新時代的內涵,直至「止於至善」。

 

感恩金女士分享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恭制

www.dfg.cn

前頁 / 後頁

*-*-*-*-*-*-*-*-*-*-*-*-*-*-*-*-*-*-*-*-*-*-*-*

 


北京大方廣文化公益網 恭制